[发明专利]植物乳杆菌LP33及其在制备用于促进铅排泄的产品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31498.4 | 申请日: | 2019-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0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索化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5/747;A61P39/02;A23L33/135;C12R1/25 |
代理公司: | 重庆项乾光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4 | 代理人: | 侯玉花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杆菌 lp33 及其 制备 用于 促进 排泄 产品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594的植物乳杆菌LP33(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33)以及该植物乳杆菌在制备促进铅排泄的保健品、食品和药品中的应用,本发明对开发功能保健制品、丰富发酵产品种类、建立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铅中毒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能促进铅排泄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在食品、保健品和药品中的 应用。
背景技术
铅(Pb)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人体所非必须的有毒重金属元素,能够 导致许多急性和慢性疾病。铅广泛应用于铅蓄电池的制造、电线外皮、铅管、化 学反应容器、颜料和杀虫剂等。全世界每年大约要消耗有几百万吨的铅,而这其 中只有不到25%会被回收利用,剩下的75%可通过废水,废气,废渣等进入环 境,产生污染,危害动植物及人体健康。大部分铅及其化合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 道感染,小部分通过皮肤感染,大约40%的铅是通过呼吸道吸收的。铅进入人体 内经吸收、转运和重新分布后,在不同的器官蓄积,致使铅负荷増加,最终 90%-95%的铅主要沉积在骨骼中,在骨骼中的半衰期可达25年,持续引发铅的 毒性,累及神经、造血、也血管、免疫、肝、肾、骨骼等多个系统,处于生长发 育期的儿童对铅暴露尤为敏感,且铅暴露造成的损伤无法完全修复。
铅在人体排出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其一是经肾脏随小便排出,约占排出总量 的60%。其二有30%的铅是通过胆汁分泌排入人肠腔,然后随大便排出。其三约 8%左右(存在于头发、指甲及牙齿中)的铅是通过头发、指甲及牙齿脱落而排出体 外的。MARCEL E.等人在1978通过放射性元素定位追踪法证明铅排泄主要通过 粪便和尿液,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还发现胆汁是肠道铅排泄的主要途径。肠肝循 环控制体内331种内源性物质(如BA和类固醇)和异生素(如重金属和药物) 的储存和重吸收。累积在肝脏中的Pb被释放到胆汁中并重新分泌到肠道中,在 肠道中大部分有毒金属被重新吸收并重新参与肠道循环,这将进一步加重铅暴露 造成的机体损伤。近年来,许多有趣的研究和综述讨论了益生菌在胆汁酸(BA) 代谢中的潜在作用。
乳酸菌中被认为是非致病性的、安全级的微生物,参与众多体内的代谢活动, 具有重要的益生特性。作为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乳酸菌的细胞壁成分主要由肽 聚糖、磷壁酸、多糖和蛋白质组成。这些细胞壁的组分在与重金属结合过程中起 到关键性作用。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的致密的网状结构有利于吸附重金属离子。 乳酸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和多糖含有-COOH、-NH2、-SH和-OH等官能团, 能与重金属阳离子发生表面络合作用从而有效结合。乳酸菌作为食品安全级别的 益生菌,其吸附重金属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若在含重金属的食品中添加乳酸 菌作为重金属吸附剂将其移除,或作为膳食补充摄入体内,在肠道吸收重金属之 前抢先与之结合,通过粪便将重金属排出体外,可以抑制重金属对机体的毒性损 伤。此外,乳酸菌若是能阻断重金属的肝肠循环,减少重金属在组织的积累,促 进肠道铅的排泄,这将进一步减少重金属在体内的毒性损伤。因此,乳酸菌作为 重金属吸附剂具有重大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促进铅排泄的新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在制 备药品、食品、保健品等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含有上述植物乳杆菌的铅离子吸附剂、药物组合 物、食品、保健品以及食品添加剂。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乳杆菌LP33(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33),保藏 编号为CCTCC NO:M 2019594。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植物乳杆菌LP33在制备用于促进铅排泄的药物中 的应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植物乳杆菌LP33在制备用于促进铅排泄的食品中 的应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的植物乳杆菌LP33在制备用于促进铅排泄的保健品 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314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