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配电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29459.0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2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兵;王燕玲;李宝;吴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4/00 | 分类号: | H02J4/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汪贵艳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配电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配电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属于高压配电技术领域,包括充电电路、信号采集电路、配电控制电路、线缆检测电路和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充电电路和配电控制电路连接,线缆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和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连接,充电电路连接在接触器两端,配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经接触器与容性设备连接,信号采集电路连接在接触器与容性设备的连接线上。本发明中的高压配电控制装置具备充电、配电控制、电压电流采集、线缆开路检测功能以及充电电路保护功能等,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配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压配电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供电体系中配电通常采用高压继电器、高压接触器等技术,但是由于高压系统中存在电机控制器等容性设备负载,导致配电时会出现瞬间冲击电流,直接采用接触器配电,对电流、接触器和设备造成冲击。现阶段,针对该类容性负载,通常是采用并联限流回路实现配电,其中一路回路中串联电阻,对容性负载进行限流充电,待充电结束后,切换至高压接触器回路中,将限流电阻旁路,同时实现设备配电,回路中串联电阻,可限制设备启动瞬间的冲击电流。
但这种采用串联限流电阻实现充电的方式,存在的缺陷在于:一是,电容充电瞬间电流较大,限流电阻可限制电流冲击,则电阻功耗较大,需选择功率较大的电阻,功率大则意味着体积大。二是,设备的充电时间受限流电阻的影响,时间固定不可调。三是,限流电阻和高压接触器控制模块同时使用,体积较大,不便于应用。四是,电容充电过程中,若输出存在差异,负载两端电压不能达到接触器吸合电压,则限流电阻长时间承受大功率,易损坏。因此,目前的配电方式功能粗放、保护单一且可靠性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压电容充电和接触器控制功能的高压配电控制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高压配电控制装置,包括:充电电路、信号采集电路、配电控制电路、线缆检测电路和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充电电路和配电控制电路连接,线缆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和信号采集电路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连接,充电电路连接在接触器两端,配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经接触器与容性设备连接,信号采集电路连接在接触器与容性设备的连接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预充电主回路、预充电驱动电路和预充电短路保护电路,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接总线控制端、输出端接预充电驱动电路,预充电驱动电路驱动端接预充电主回路,预充电主回路输出端与所述容性设备连接,预充电短路保护电路连接在预充电主回路和预充电驱动电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预充电短路保护电路包括二极管V10、光电耦合器E8、电平转换芯片N4、功率晶体管V11和运算放大器N5A;二极管V10的负极与所述预充电驱动电路输出端连接,二极管V10的正极与光电耦合器E8中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光电耦合器E8中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依次串接电阻和电容后接地,光电耦合器E8中的发光二极管负极与电平转换芯片N4连接,电平转换芯片N4经功率晶体管V11与运算放大器N5A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N5A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预充电主回路的电流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配电控制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E4、二极管D2、场效应管Q3、二极管V9、晶体管耦合器E7和运算放大器N6B;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光电耦合器E4中的发光二极管负极连接,光电耦合器E4中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和与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经电阻R34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
场效应管Q3的源极与运算放大器N6B的输入端连接,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二极管V9的正极连接,二极管V9的负极与晶体管耦合器E7输入端连接,晶体管耦合器E7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电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9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资源转移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电动机内部高效散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