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控系统中的多相机数据融合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125500.7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6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吕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威爱新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5/50 | 分类号: | G06T5/50;G06T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陈选中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控 系统 中的 多相 数据 融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控系统中的多相机数据融合方法,包括S1、对具有重叠监控区域的监控图像进行预处理,形成标准监控图像;S2、确定监控图像的融合需求;若为融合形成全景图像,进入S3;若为融合形成对象跟踪图像,进入S4;S3、根据标准监控图像的关联性,对其融合形成对应的全景图像;S4、确定跟踪对象,并将所有具有跟踪对象的标准监控图像提取出来;S5、将提取出的标准监控图像按照跟踪对象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融合形成对象跟踪图像。本发明针对目前监控系统中全景图像的呈现和特定对象的跟踪,提供了适用于不同场景下的多相机数据融合方法,降低了图像数据融合时的计算量,提高了图像数据融合效率和融合图像的呈现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控系统中的多相机数据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摄像头安装数量的增多,加上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采用人工的视频监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安防的需求,因此智能监控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监控系统应用在商业、法律和军事等领域,动态场景的视觉监控成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个前沿研究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摄像头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单个摄像头视野(FOV,Field of View)的有限,以及实时场景中遮挡的存在,使用一个摄像头来监控整个感兴趣的场景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多个摄像头来达到监控目的。在多个摄像头的监控系统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多个摄像头单独监控的区域具有重叠,没有及时将所有的单个画面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画面,在查看整个监控画面时需要同时对多个单摄像头画面进行浏览,增加了用户的工作量,耗费了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在需要对某一特定人物进行监控时,且该人从一个摄像头的FOV进入另一个摄像头的FOV时,需要在另一个摄像头画面中进行识别,不能根据需要监控的对象自动融合所有与该人物相关的图像,形成一个完整的跟踪监控画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监控系统中的多相机数据融合方法解决了现有的监控系统中无法实时对具有重叠区域的监控画面进行融合,和难以针对监控目标形成对应的跟踪融合画面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监控系统中的多相机数据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若干个具有重叠监控区域的相机的监控图像,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形成标准监控图像;
S2、确定监控图像的融合需求;
若为融合形成全景图像,则进入步骤S3;
若为融合形成对象跟踪图像,则进入步骤S4;
S3、根据标准监控图像的关联性,对其融合形成对应的全景图像,实现多相机的数据融合;
S4、在标准监控图像中确定跟踪对象,并将所有具有跟踪对象的标准监控图像提取出来,进入步骤S5;
S5、将提取出的标准监控图像按照跟踪对象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并融合形成对象跟踪图像,实现多相机数据融合。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对监控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依次对监控图像进行尺寸标准化处理、灰度化处理、二值化处理和图像去噪处理。
进一步地,对监控图像进行尺寸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具体为:将所述监控图像的大小均标准化为512×512像素;
图像去噪处理的方法具体为:采用不同大小的图像块对待去噪的监控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点进行非局部均值去噪方法进行去噪估计,得到待去噪图像每个像素点在至少两种不同去噪模式下的去噪估计值,然后对该去噪估计值进行再次估计,从而得到图像每个像素点的最终去噪估计值,实现图像去噪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威爱新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威爱新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5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