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焊丝焊接或增材制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6814.2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5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亚历山大·C·梅尔曼;T·E·库肯;S·R·彼得斯;马修·A·威克斯;B·J·钱特里;布拉德福德·W·贝托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肯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33 | 分类号: | B23K9/133;B23K9/09;B23K9/32;B33Y10/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张华卿;杨明钊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丝 焊接 制造 系统 | ||
披露了一种焊接或增材制造焊丝驱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驱动辊和第二驱动辊。所述驱动辊中的一者或两者具有周向槽,用于同时驱动位于所述周向槽中在所述驱动辊之间的第一焊丝电极和第二焊丝电极两者。传感器装置产生与所述焊丝电极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消耗量或剩余量相对应的信号或数据。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在所述周向槽内接触所述第二焊丝电极。所述第一焊丝电极进一步接触所述周向槽的第一侧壁部分。所述第二焊丝电极进一步接触所述周向槽的第二侧壁部分。所述焊丝电极均偏离所述周向槽的底部部分,所述底部部分在所述周向槽的第一侧壁部分和第二侧壁部分之间延伸。
发明背景
技术领域
与本发明相符合的装置、系统和方法涉及具有双焊丝构型的材料熔敷。
背景技术
焊接时,在焊接过程中经常期望增加焊道的宽度或增加焊接熔池的长度。对于这种期望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原因,这在焊接工业中是广为人知的。例如,可能期望延长焊接熔池以使焊缝和填充金属熔融更长的时间,从而降低孔隙率。也就是说,如果焊接熔池熔融较长时间,则在焊道固化之前有更多时间使有害气体逸出焊道。进一步,可能期望增加焊道的宽度,以便覆盖更宽的焊缝间隙或增加焊丝熔敷率。在这两种情况下,通常使用增大的电极直径。即使可能仅期望增加焊接熔池的宽度或长度而不是同时增加二者,增大的直径也将导致焊接熔池同时加长和加宽。然而这并非没有缺点。确切地讲,由于采用更大的电极,所以在焊接电弧中需要更多的能量以有助于适当的焊接。这种能量的增加致使输入焊缝中的热量增加,并且由于所使用的电极的直径较大,这种能量的增加将导致在焊接操作中使用更多能量。进一步,这可能产生对于某些机械应用而言不理想的焊道轮廓或截面。可能期望同时使用两个较小的电极,而不是增加电极的直径。
发明内容
下面的概述呈现了简化的概述,以提供对本文所讨论的装置、系统和/或方法的一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本概述不是对本文所讨论的装置、系统和/或方法的广泛综述。并不旨在指出关键的元件或划定这类装置、系统和/或方法的范围。唯一的目的是以简化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作为稍后呈现的更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焊接或增材制造焊丝驱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驱动辊和第二驱动辊。所述第一驱动辊和所述第二驱动辊中的一者或两者具有周向槽,用于同时驱动位于所述周向槽中在所述第一驱动辊和所述第二驱动辊之间的第一焊丝电极和第二焊丝电极两者。传感器装置产生与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和所述第二焊丝电极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消耗量或剩余量相对应的信号或数据。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在所述周向槽内接触所述第二焊丝电极。所述第一焊丝电极进一步接触所述周向槽的第一侧壁部分。所述第二焊丝电极进一步接触所述周向槽的第二侧壁部分。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和所述第二焊丝电极两者均偏离所述周向槽的底部部分,所述底部部分在所述周向槽的第一侧壁部分和第二侧壁部分之间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焊接或增材制造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储存第一焊丝电极的第一焊丝电极源和储存第二焊丝电极的第二焊丝电极源。焊炬包括接触尖端组件,所述接触尖端组件具有用于所述第一焊丝电极的第一出口孔口和用于所述第二焊丝电极的第二出口孔口。所述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电力供应器和控制所述电力供应器的操作的控制器。所述电力供应器向所述接触尖端组件提供电流波形。传感器装置产生与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和所述第二焊丝电极中的一者或两者的消耗量或剩余量相对应的信号或数据。所述接触尖端组件的第一出口孔口和第二出口孔口彼此分开,使得在所述第一焊丝电极与所述第二焊丝电极之间提供距离S。所述接触尖端组件被配置为将所述电流波形递送到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和所述第二焊丝电极两者。所述距离S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电流波形促进在所述第一焊丝电极与所述第二焊丝电极之间形成桥接熔滴,其中,在熔敷操作期间,所述桥接熔滴在接触熔融熔池之前联接所述第一焊丝电极和所述第二焊丝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肯环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林肯环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68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检测产毒人型支原体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及相应的试剂盒
- 下一篇: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