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01896.1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9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兴;钟金扬;徐宏林;王伟华;滕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0 | 分类号: | F24F11/30;F24F11/64;F24F11/70;F24F11/88;F25B41/06;F25B4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7 | 代理人: | 孙洁敏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及其 电子 膨胀 控制 方法 存储 介质 计算机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该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包括排气高温控制和吸气过热度控制,还包括设于排气高温控制和吸气过热度控制之间的高压控制。通过在排气高温控制和吸气过热度控制之间设置用于检测到卸荷阀动作时的高压控制,避免电子膨胀阀在卸荷阀的作用下反复动作,从而保证电子膨胀阀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根据机组的运行情况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目前,调节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排气温度进行调节,一种是根据吸气过热度进行调节。在排气温度或者吸气过热度调节的过程中,一旦卸荷阀(卸荷阀设置在蒸发器出口和冷凝器出口之间)开启,部分冷媒从冷凝器出口直接流向蒸发器出口。由于冷凝器出口的冷媒温度要高于蒸发器出口的冷媒温度,因此从冷凝器出口流过来的冷媒会导致蒸发器出口的冷媒温度升高。温度较高的冷媒经过压缩机后,导致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升高,使得吸气过热度(冷凝器出口的实际温度和蒸发器出口实际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差值)变大,需要增大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从而提高冷媒的流量使吸热过热度变小;但是本来的吸气过热度较小,需要减少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从而降低冷媒的流量使吸气过热度变大。由此可知,电子膨胀阀未在卸荷阀的作用下本来需要减小开度,但是在卸荷阀的作用下反而增大开度。当卸荷阀关闭时,机组恢复原来的判断,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减小;当卸荷阀又开启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又增大。电子膨胀阀在卸荷阀的作用下反复动作,从而大大降低了电子膨胀阀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卸荷阀的作用下导致电子膨胀阀反复动作,降低电子膨胀阀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包括排气高温控制和吸气过热度控制,还包括设于排气高温控制和吸气过热度控制之间的高压控制。
其中,所述高压控制包括:当排气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T1或者小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T2时,判断排气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B1,如是,则进入高压控制;如否,则进入吸气过热度控制;第一温度阈值T1大于第二温度阈值T2。
其中,所述高压控制还包括:判断排气压力是否小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B2,如是,则进入吸气过热度控制;如否,则保持高压控制;所述第一压力阈值B1大于所述第二压力阈值B2。
其中,进入高压控制之前采用排气高温控制,当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T1时,进入排气高温控制,增大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每30秒检测一次,每次在电子膨胀阀原有开度的基础上增大5步。
其中,进入高压控制,将电子膨胀阀的步数锁定在机组正常运行的步数。
其中,进入吸气过热度控制,根据吸气过热度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节公式如下:
Dc=(C+0.5*V)*n
其中,Dc为调节步幅,C为吸气过热度,V为吸气过热度变化率,n为电子膨胀阀最小步幅。
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冷凝器出口与蒸发器出口之间设有卸荷阀,所述空调器采用上述的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
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018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