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加热膜结构以及电加热膜的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99900.5 | 申请日: | 2019-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9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霍西恒;曾飞雄;白斌;史献林;白穆;徐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B3/20 | 分类号: | H05B3/20 |
代理公司: | 31100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漪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基体 电加热膜 成型 遮蔽胶带 镂空区域 喷砂 表面粗糙度 预定形状 内喷涂 粘结 施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膜的成型方法,该成型方法包括如下相继的各步骤:A)在绝缘基体上进行喷砂;B)在经喷砂的所述绝缘基体上施加第一成型遮蔽胶带,以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形成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第一镂空区域;C)对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内的所述绝缘基体再次喷砂,以使其达到预定的表面粗糙度;D)在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内喷涂第一电加热膜,以获得具有所述第一预定形状的第一电加热膜;E)从所述绝缘基体上去除所述第一成型遮蔽胶带。借助上述成型方法,可以提高绝缘基体的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成型遮蔽胶带以及由此电加热膜与绝缘基体的粘结强度。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加热膜结构,由此可以使得电加热膜的复杂成型变得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膜结构、尤其是一种高强度防冰除冰的电加热膜结构。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加热膜的成型方法,以形成高强度防冰除冰的电加热膜。
背景技术
通常,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气象环境和飞行状态的影响,因而可能在飞机的某些表面,例如风挡玻璃、机翼前缘、进气道口等表面出现结冰结雾现象,这会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特别是,风挡玻璃的结冰结雾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行员的视野和视觉舒适度。长期在结冰结雾状态下飞行,会引起视觉疲劳判断失误等问题。为改善这一现象,在风挡玻璃内侧涂覆有电加热膜可以有效去除结冰和结雾现象,同时又不影响风挡玻璃可见光透过率,提高飞行安全性能。
已知飞机的传统风挡玻璃防冰防雾技术采用气热和防冰液等。然而,气热采用发动机尾气进行加热,结构复杂效率低,防冰液仅限于地面除冰使用。而电加热方式如果为简单的氧化铟锡单层膜或电阻丝网,则在电加热的均匀性和方块电阻上存在一定局限,同时对风挡玻璃的节能性能等辅助功能并无明显提高。
近年来,在飞机的防冰除冰领域中,采用电加热膜是一个理想的选项。尤其是对于飞机电防/除冰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进行电加热。在使用电加热膜的情况下,采用喷涂的形式加工防冰除冰电加热膜的技术也逐步发展成熟。电加热膜主要是指在基体、主要是绝缘的基体结构层的表面上施加、尤其是喷涂的电加热膜涂层、特别是金属类合金材料的涂层。
然而,为确保加热过程中,获得预定加热功率,同时将加热功率按需施加到预定区域,应对所喷涂的加热膜保障一定的电路形状。在喷涂领域,通常采用遮蔽胶带的方式,以获得期望的喷涂形状。但由于喷涂的绝缘基体表面的状态不一,这会明显影响到遮蔽胶带的粘贴强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加热膜的边界状态。此外,由于控制的精细化,有时需要加工出变厚度加热膜,或者需要在两种不同喷涂材料之间的搭接,这都对加热膜成型提出新的要求。
至此,在电加热领域、尤其是飞机上的关键部件的电加热领域中,始终存在对提高电加热膜与绝缘基体之间的粘结牢度以及提高电加热膜自身的形式灵活度、即能形成复杂样式的电加热膜的需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膜的成型方法,该成型方法包括如下相继的各步骤:A)在绝缘基体上进行喷砂;B)在经喷砂的所述绝缘基体上施加第一成型遮蔽胶带,以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形成具有第一预定形状的第一镂空区域;C)对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内的所述绝缘基体再次喷砂,以使其达到预定的表面粗糙度;D)在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内喷涂第一电加热膜,以获得具有所述第一预定形状的第一电加热膜;E)从所述绝缘基体上去除所述第一成型遮蔽胶带。
借助上述成型方法,可以提高绝缘基体的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成型遮蔽胶带以及由此电加热膜与绝缘基体的粘结强度。
特别有利地,成型方法可以包括对具有多层结构的电加热膜成型的步骤,其中,在步骤D)之后进行步骤X),所述步骤X)为施加第二成型遮蔽胶带,以形成具有第二预定形状的第二镂空区域,在第二镂空区域内喷涂第二电加热膜,其中,第二电加热膜与所述第一电加热膜为至少部分地交叠。
由此,可以使得电加热膜的复杂成型变得可能,从而使得后续电加热控制可以更精细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999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