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74057.5 | 申请日: | 2019-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5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林良栋;廖景;熊安书;贺利工;史海欧;罗燕萍;罗辉;陈颖;余珏;马天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8/00 | 分类号: | E01F8/00 |
代理公司: | 11387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春成 |
地址: | 5100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声屏障 空气压力波 列车 受风面 减小 轨道交通高架 风压变化 逐渐增加 渐变 中段 指向 破坏性影响 高度渐变 空气压力 行车条件 出口端 列车风 入口端 屏体 缓解 出口 | ||
一种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包括声屏障单元,在自入口端指向中段的方向上,入口端的声屏障单元受风面面积逐渐增加;在自出口端指向中段的方向上,出口端的声屏障单元受风面面积逐渐增加。本发明所提供的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采用高度渐变结构设计来改变声屏障屏体的受风面面积,当列车进入或者离开时,空气压力波对声屏障的作用力渐变,从而使列车产生的空气压力波作用力逐渐地增加或减小。空气压力波对声屏障渐变地增加或减小可以解决瞬间风压变化产生冲击对声屏障产生破坏性影响,同时减小了列车风瞬间风压变化对列车的冲击。本发明缓解了列车通过时空气压力瞬间变化产生的冲击影响,在增强声屏障安全性同时改善了列车行车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屏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城镇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高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每年都在增加,并且,采用高架敷设线路同步延伸。
高架线的噪声防治是周边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设置声屏障是噪声防治最为常用技术措施。为了降低高架线所造成的噪声污染,高架线通常会设置大量的声屏障。
列车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当两车交会时会产生空气压力波,空气压力波会对列车产生较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使得列车出现明显的晃动。当然,当列车通过设置有声屏障的高架段时,也会产生空气压力波,空气压力波会对列车和声屏障产生冲击作用。列车运行速度越高,产生的冲击力破坏性越大。列车在进入设置有声屏障的高架段时,声屏障会瞬间承受较大的空气压力波,空气压力波会造成声屏障晃动,该晃动容易造成声屏障连接结构的松动及损坏,严重时还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按力学相对作用原理,空气压力波对声屏障的冲击同时会反作用于列车上,对列车平稳运行构成威胁。
发明内容
因此,如何解决高速列车所产生的空气压力波容易造成声屏障损坏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在本发明中,该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包括声屏障单元,由多块所述声屏障单元依次排列设置组成声屏障段,所述声屏障段包括有入口端、中段以及出口端;在自所述入口端指向所述中段的方向上,所述入口端的所述声屏障单元受风面面积逐渐增加;在自所述出口端指向所述中段的方向上,所述出口端的所述声屏障单元受风面面积逐渐增加;在所述轨道交通高架声屏障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中段的所述声屏障单元受风面面积相同。
优选地,在列车轨道同一侧设置的全部的所述声屏障单元中,所述入口端的全部所述声屏障单元中,所述声屏障单元的声屏障屏体的长度相同,高度相异;在列车轨道同一侧设置的全部的所述声屏障单元中,所述出口端的全部所述声屏障单元中,所述声屏障单元的声屏障屏体的长度相同,高度相异。
优选地,在列车轨道同一侧设置的全部的所述声屏障单元中,在自所述入口端指向所述中段的方向上,所述入口端的所述声屏障单元高度逐渐增加;在自所述出口端指向所述中段的方向上,所述出口端的所述声屏障单元高度逐渐增加。
优选地,所述入口端的长度在15-30m之间;所述出口端的长度在15-30m之间。
优选地,在所述入口端、所述出口端的所述声屏障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声屏障单元之间的高度差在100mm~200mm之间。
优选地,所述入口端的起点处的所述声屏障单元的设置高度在300mm~500mm;所述出口端的终点处的所述声屏障单元的设置高度在300mm~500mm。
优选地,所述声屏障单元设有声障立柱,所述声障立柱设置有多个;在列车轨道同一侧设置的全部的所述声屏障单元中,全部的所述声障立柱沿直线间隔设置,所述声屏障单元的声屏障屏体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声障立柱之间并通过所述声障立柱固定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740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波纹钢管涵的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自发光型交通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