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0306.0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8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宁;朱苗勇;崔磊;高晓晗;张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0 | 分类号: | G06F16/20;G16C10/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陈曦 |
地址: | 11016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固 过程 强制 对流 mns 枝晶受力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的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收集钢种成分、凝固条件及边界条件;步骤2: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计算界面生长方向、液相溶质场与温度场分布以及固相区溶质场分布;同时耦合格子Boltzmann方法中经典模型D2Q9模型计算流场速度分布;步骤3:对于复杂边界流动,采用Mei修正F‑H格式,沿X方向速度,在右侧添加自由边界条件,结合格子Boltzmann方法建立Fe‑C‑Mn‑S四元合金流场下枝晶受力生长模型;步骤4: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软件,图像显示MnS枝晶的形状、尺寸和受力情况。本发明方法优化凝固技术,对枝晶在强制对流下受力分析进行预测,提高铸坯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型基础产业。在钢液凝固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铸坯表层开始形核生长形成柱状晶,随柱状晶的生长固液界面前沿溶质富集严重。不同尺寸的MnS夹杂物对钢材性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为此,钢液凝固过程中夹杂物析出预测对于控制铸坯裂纹,提高铸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连铸过程中,铸坯内的钢液会不断流动,对微观枝晶的生长和形貌产生一定影响。同时,钢液流动也会因为枝晶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流场数值模拟主要是通过Navier-Stokes(N-S)方程对压力场进行迭代求解。但该方法求解繁琐,计算量大,数值稳定性差,并且处理枝晶曲边边界时需要借助壁面函数,增大求解误差。因此,准确描述流场分布对枝晶求解极其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可预测在不同工艺的情况下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情况,优化了凝固技术以及枝晶在强制对流下受力生长的理论指导。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收集钢种成分、凝固条件及边界条件;
步骤2:基于金属凝固理论,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计算界面生长方向、液相溶质场与温度场分布以及固相区溶质场分布;同时耦合格子Boltzmann方法中经典模型D2Q9模型计算流场速度分布;
步骤3:对于复杂边界流动,采用Mei修正F-H格式,沿X方向速度,在右侧添加自由边界条件,结合格子Boltzmann方法建立Fe-C-Mn-S四元合金流场下枝晶受力生长模型;
步骤4: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软件,图像显示MnS枝晶的形状、尺寸和受力情况。
本发明的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在计算强制对流下枝晶生长,通过对时间步长的细化提高了计算精度。显示MnS枝晶形状、尺寸和受力情况。为发明优化凝固技术,对枝晶在强制对流下受力分析进行预测,提高铸坯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钢液凝固过程中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强制对流对MnS枝晶受力计算程序建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常用D2Q9模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Mei修正F-H格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流场中枝晶形貌演变和Mn溶质分布模拟图;
图6为本发明实例提供的不同流速下的枝晶形貌和Mn溶质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03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下一篇:叉车专用料斗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