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7779.5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9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重;李云;郑鹏;雷惠举;韩佳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J157/02 | 分类号: | C09J157/02;C09J123/22;C09J117/00;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丁腈橡胶 橡胶 改性 丁基橡胶 压敏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所用基体橡胶为丁基橡胶(IIR‑1953)以及丁基内胎再生胶,可与丁基防水卷材、彩钢板、水泥板等被粘物表面的极性基团产生相互作用,提高在两物体表面的粘结强度。本发明满足丁基防水卷材用压敏胶的市场需求,用于涂覆丁基防水卷材制成胶带以粘接卷材、彩钢板、水泥等建筑材料。本发明所制得的丁基压敏胶粘合强度高、初粘和耐热性良好、持粘标准,各项性能均远超国标GB/T23260‑2009,且原料易得,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体丁腈橡胶(LNBR)主链结构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组成,常温下呈粘稠液体状,数均分子量在10000以下,是一种具有增韧、增塑作用的液体橡胶,在橡胶中不易抽出,具有很好的耐油性、粘合性和流动性,可增强胶黏剂的粘接力和回弹性。液体聚硫橡胶是一种合成橡胶,由二卤代烷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多硫化物缩聚而成,主链含硫原子,末端带有巯基,分子结构饱和,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耐油、耐溶剂性及低温柔性,且加工性能优异,分子链上的极性基团可与丁基防水卷材、彩钢板等被粘物表面的极性基团产生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在两物体表面的粘结强度。丁基内胎再生胶(RIIR)是以废旧丁基内胎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保留了丁基橡胶的基本结构特点,并且含有可溶性橡胶、不溶性凝胶、游离硫、树脂及硫黄促进剂体系的残留物,用来替代部分丁基橡胶,可使压敏胶具有耐热、耐臭氧、耐老化性能,在保证制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确定出IIR、RIIR、LNBR、聚硫橡胶以及其他助剂的最佳配比,在制得综合性能较好的丁基防水卷材用压敏胶黏剂的同时,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本实验从此角度出发,对配方进行改进,制得一种粘合强度高、初粘性优良、持粘标准、耐热性好的丁基防水卷材压敏胶,并使其达到国家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用基体橡胶为丁基橡胶(IIR-1953)以及丁基内胎再生胶,可与丁基防水卷材、彩钢板、水泥板等被粘物表面的极性基团产生相互作用,提高在两物体表面的粘结强度。制得的丁基压敏胶粘合强度高、初粘和耐热性良好、持粘标准,各项性能均远超国标GB/T23260-2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压敏胶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将基体橡胶、增粘树脂、填料、增塑剂以及其他助剂置于140℃的转矩流变仪中捏合30min,转速为60r/min,制得丁基橡胶压敏胶样品,将制得的压敏胶样品于140℃下涂胶制备测试试样,最后测试其性能;
其制备的丁基压敏胶由以下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基体橡胶IIR 30~50份,增粘树脂C5石油树脂60~80份,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增塑剂PIB 0~60份,填料CaCO3 100~150份,丁基内胎再生胶40~50份,LNBR(或聚硫橡胶)0~5份,4010NA(N-异丙基-N’-苯基对苯二胺)0~1份。
所述的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制备丁基压敏胶所用的基体橡胶为丁基橡胶和丁基内胎再生胶中的一种以上。
所述的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制备丁基压敏胶所用的增粘剂为C5石油树脂。
所述的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制备丁基压敏胶所用填料为轻质碳酸钙。
所述的一种用液体丁腈橡胶或聚硫橡胶改性的丁基橡胶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制备丁基压敏胶所用的增塑剂为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大分子增塑剂聚异丁烯(PIB)中的一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77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