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变蓄热能电热水器及空气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3293.8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2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初;杨春年;熊宝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纵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00;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变 蓄热 电热水器 空气 加热 装置 | ||
一种相变蓄热能电热水器及空气加热装置,包括电热水器外壳、保温隔离层、水箱和设置在水箱内的矩形储水换热盘管、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电加热棒,空气热交换装置、热流道进出口通路、热流道循环泵、空气对流交换通道、电磁控制阀、以及智能电路控制管理系统、流量和温度传感器等,通过矩形储水换热盘管,连接冷水进水端和设置有热水出水端,实现对水的加热,利用水箱中的助热剂、热流道循环泵,通过空气热交换装置实现对空气的加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水器和空气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相变蓄热能电热水器及空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们对环保要求和意识增强的当下,日常生活中需要对水和空气加热,尤其在北方冬天取暖通常是采用烧煤的方式来获得,烧煤取暖加重了空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烧煤取暖方式,采用电加热是未来的一个解决方案。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亦有需要对水和空气加热,采用换热和电加热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各种换热和电加热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热交换器是其中最为常用的部件。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一般采用平板式、盘管式,亦有排管或螺旋盘管式等。通常对水加热和对空气的加热,是二种不同的设备和应用领域,需要采用二组不同的设备,来分别完成上述二种不同介质的加热工作。
本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相变蓄热能电热水器及空气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相变蓄热能电热水器及空气加热装置,包括电热水器外壳、保温隔离层、水箱和设置在水箱内的矩形储水换热盘管、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电加热棒、空气热交换装置、热流道进出口通路、热流道循环泵、空气对流交换通道、电磁控制阀、以及智能电路控制管理系统、流量和温度传感器等,所述的矩形储水换热盘管连接冷水进水端和设置有热水出水端,矩形储水换热盘管其实质是一个需要加热的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可以按照设计需要的容量,把矩形储水换热盘管设置为单层或N层的卧式或竖立式螺旋盘管,以达到和满足所需容量的设计要求,所述的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是一个在密闭的容器内罐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构成的,能够循环吸热和放热的热交换器,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设有过热膨胀保护装置,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依据所需要的矩形储水换热盘管的容量要求,可以设置为单支或N支的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用于与所需要的矩形储水换热盘管容量相匹配,所述的电加热棒是采用金属电加热棒或纳米碳非金属电加热棒,电加热棒配置为单支或N支的,通过电路控制系统实现智能恒温、恒流控制和管理,所述的相变材料是一种蜡,随冷热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状态和形态,从固态到液态转变过程中,实现吸热和放热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所述的水箱内罐装有助热剂,助热剂是水和添加了丙二醇的混合液,所述的矩形储水换热盘管采用金属波纹管制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采用矩形储水换热盘管解决了储水式热水器容易积水垢和用电安全的问题。
2、矩形储水换热盘管设置为多层卧式或竖立式螺旋盘管,增加了换热面积和易于后续产品的按需设计。
3、由于使用了助热剂,加热速度快,被加热的热水温度均匀,而且不易冷却,不会产生忽冷忽热的现象,使用安全可靠。
4、由于使用了相变材料蜡,利用蜡的相变储能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夜晚的低谷电能,储存在相变蓄热能储存交换装置中,储存的热能留到白天逐渐的释放使用。
5、采用纳米碳非金属电加热棒,电热转换效率高,水电分离无触电隐患、不易产生水垢。
6、只需增加一套空气热交换装置,可以使水箱中的助热剂热能循环利用,实现节能和环保,壹机多用途。
附图说明:
图1:外壳1、保温隔离层2、水箱3、矩形储水换热盘管4、相变蓄能储存交换装置5、电加热棒6、助热剂7、冷水进水口8、热水出水口9、水箱热流道出水口10、水箱热流道回流进水口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纵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纵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32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