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浪涌防护方法及装置、防护电路、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5167.2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6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谢长江;赵晶;周先驰;黄国强;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王晓婷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浪涌 防护 方法 装置 电路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浪涌防护方法及装置、防护电路、存储介质,其中,上述防护电路包括:第一熔断单元、防护单元、单向导通单元、储能单元和储能泄放单元,第一熔断单元与单向导通单元分别连接电源的正极,防护单元与储能单元分别连接电源的负极,第一熔断单元和防护单元串联连接,单向导通单元与储能单元串联连接,在储能单元处并联储能泄放单元,电源与MOS管串联;输入电压为正常电压时,第一熔断单元与防护单元不导通;单向导通单元与储能单元不导通,MOS管在正常电压下工作;输入电压为正向浪涌时,第一熔断单元与防护单元导通;单向导通单元与储能单元不导通;输入电压为负向浪涌时,第一熔断单元与防护单元不导通;单向导通单元与储能单元导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电源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浪涌防护方法及装置、防护电路、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信设备中,系统设备由直流供电电源供电,直流供电电源关断和开启一般采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称MOSFET),也可简称为MOS。由于直流供电电源要实现防反接,故MOS管要实现防反功能。另外,直流供电电源一般外接电容,故MOS管要实现缓启动,MOS管通过缓启动缓慢开启MOS管给电容充电,实现MOS可靠开启。
自然界产生雷击时,雷击或雷击产生的感应雷浪涌会直接加在直流供电电源上的防反MOS管和缓启MOS管上,由于雷击浪涌产生的能量很大,过大的雷击浪涌能量会损坏MOS管,因此,直流供电电源必须做雷击浪涌防护,以保护防反MOS管和缓启MOS管不会损坏。
当前保护防反MOS管和缓启MOS管不损坏的常用方案有两种:
方案一:如图1所示,直流供电电源输入端加单级防护和MOS管上加防护方案:
当雷击浪涌加在直流供电电源时,因雷击浪涌能量高,尖峰电压高,超出防护器件瞬态电压抑制器(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er,简称TVS)(即图中VD1、VD2)的动作电压,防护器件VD1、VD2对雷击浪涌能量进行箝位吸收,降低防反MOS管(即图1中VT1)、缓启MOS管(即图1中VT2)两端的尖锋电压,使尖峰电压降至MOS管安全工作范围内。防护器件VD1、VD2在雷击浪涌发生时起到保护作用,确保MOS管在雷击浪涌发生时正常工作。
直流供电电源一般输入范围在-36V~-72V,这个范围内直流供电电源要正常工作,而防护器件VD1和VD2不能工作,这种情况下VD1和VD2只能选择72V以上TVS。但是,用72V以上TVS,直流供电电源发生雷击浪涌时,TVS箝位电压高,TVS两端残压高,使得防反MOS管(即图1中VT1)和缓启MOS管(即图1中VT2)只能选择200V以上MOS管,然而200V以上MOS管存在体积大,内阻大,热耗高,耐压高,成本高等问题。
方案二:如图2所示,直流供电电源输入端加双级防护和MOS上加防护方案:
当雷击浪涌加在直流供电电源时,因雷击浪涌能量高,尖峰电压高,超出防护器件TVS(即图2中VD1、VD2),压敏电阻RV1的动作电压,VD1、RV1、VD2对雷击浪涌能量进行箝位吸收,降低防反MOS管(即图2中VT1)、缓启MOS管(即图2中VT2)两端的尖锋电压,使尖峰电压降至MOS管安全工作范围内。VD1、RV1、VD2在雷击浪涌发生时起到保护作用,确保MOS管在雷击浪涌发生时正常工作。
直流供电电源一般输入范围在-36V~-72V,这个范围内直流供电电源要正常工作,而防护器件VD1、RV1、VD2不能工作,这样VD1、VD2和RV1只能选择72V以上TVS和压敏电阻。用72V以上TVS和压敏电阻,直流供电电源发生雷击浪涌时,TVS和压敏电阻箝位电压高,使得防反MOS管VT1和缓启MOS管VT2只能选择200V以上MOS管,然而200V以上MOS管存在体积大,内阻大,热耗高,耐压高,成本高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51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