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6584.0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0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孙玉花;袁新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培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9/00 |
代理公司: | 11569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术娜 |
地址: | 262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刺机构 敲击机构 圆形凹槽 临床检查器 弧形凹槽 矩形通孔 神经内科 连接杆 弹簧 敲击 听诊 检查过程 检查器械 圆形通孔 侧面 触觉针 检测 侧壁 挡块 医生 便利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器,包括敲击机构和穿刺机构;敲击机构:所述敲击机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前侧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侧壁上开设有圆形凹槽一,所述圆形凹槽一的侧面开设有矩形通孔一,所述圆形凹槽一的内部设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前端连接有敲击球,所述敲击球的侧面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矩形通孔一;穿刺机构:所述穿刺机构包括圆形通孔和挡块,该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器,可以在检测时对力度很好的进行把控,避免给患者检测带来不适,同时,听诊锤和触觉针组合在一起,有效的避免了医生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换不同检查器械所带来的不便,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器。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现有技术针对肌无力患者,在对患者的神经反应进行检测时多借助于听诊锤和触觉针,但是现有的听诊锤和触觉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医生在使用听诊锤时,不能对自身的力道有着良好的把握,力度过低达不到检测的效果,力度过高会给患者造成不适,另一方面,听诊锤和触觉针使用时导致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要不断的进行医疗器械之间的切换,给医生的检查过程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器,可以在检测时对力度很好的进行把控,避免给患者检测带来不适,同时,听诊锤和触觉针组合在一起,有效的避免了医生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换不同检查器械所带来的不便,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内科临床检查器,包括敲击机构和穿刺机构;
敲击机构:所述敲击机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前侧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侧壁上开设有圆形凹槽一,所述圆形凹槽一的侧面开设有矩形通孔一,所述圆形凹槽一的内部设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前端连接有敲击球,所述敲击球的侧面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矩形通孔一;
穿刺机构:所述穿刺机构包括圆形通孔和挡块,所述圆形通孔的内部侧面开设有环型凹槽二,所述环型凹槽二内部依次设有弹簧一和针座,所述针座靠近弹簧一的一侧设有触觉针,所述挡块的后侧开设有圆形凹槽二,所述圆形凹槽二的侧面设有矩形通孔二,所述圆形凹槽二的侧面开设有环型凹槽一,所述环型凹槽一的内部依次设有弹簧三和梯台推杆,所述弹簧三套接在梯台推杆上,所述梯台推杆与圆形通孔对应套接,所述梯台推杆上设有推板,所述推板贯穿矩形通孔二;
其中,所述圆形通孔设在矩形通孔一的后侧,所述矩形通孔一的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挡块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旋转扣,两个旋转扣上均连接有弹性绷带,两个弹性绷带上均设有魔术贴,两个魔术贴对应粘接,便于医生的携带和使用时进行捆绑。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凹槽一和矩形通孔一的侧面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部插接有挡板,可以对敲击球进行阻挡,避免在不使用时敲击球位于圆形凹槽一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上表面设有弹力刻度,且弹力刻度位于矩形通孔一的一侧,便于对弹簧二的伸缩弹力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套接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的侧面设有防滑纹,便于拉动连接杆沿圆形凹槽一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圆形凹槽一的后端设有定位柱,所述弹簧二套接在定位柱的侧面,可以对弹簧二进行定位,避免弹簧二出现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挡块上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底端顶接在箱体的上表面,可以对挡块进行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培,未经张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65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