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包及电动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2891.1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6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赵继阳;李伟;占莉;何剑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49 | 分类号: | H01M50/249;H01M50/258;H01M50/242;B60L53/53;B60L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电动汽车 | ||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池包及电动汽车,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壳体、固定件、导撞件和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固定件和导撞件均设置在电池包壳体的内部;导撞件的一端与电池包壳体相抵接,导撞件的另一端与电池模组相抵接,导撞件用于支撑电池包壳体和电池模组;固定件的一侧分别与导撞件和电池模组连接,固定件的另一侧与电池包壳体连接,导撞件固定在固定件上,导撞件将受到的挤压力分散到固定件上;本发明的导撞件支撑电池包壳体和电池模组,避免电池包壳体受到挤压力的端面发生溃缩,也避免了电池包内的零部件受到挤压力形变刺穿电池模组,同时导撞件将电池模组受到的挤压力传到整个电池包,通过整体的强度来抵抗挤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电动汽车的大范围的使用,对于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电池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上重要的部件之一,电池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使用效果。在设有电池包的车辆中,若电池包的外部没有设有有效的防护吸能结构,当车辆受到撞击时,电池包会受到挤压导致电池包内部的零部件受挤压力刺穿电池模组,从而车辆易发生燃烧的危险。
众所周知的,目前所有的电池包在出厂之前都需要通过相关的挤压测试,企业测试标准对电池包的挤压强度要求较高,现有技术一般是加强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如:加厚电池包的钢板厚度,来提高电池包的耐挤压强度,或者是在电池包与车身连接处增加防撞梁等方式来提高电池包的抗挤压能力,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不仅大大增大了电池包整体的重量,而且电池包的外壳或者防撞梁并不能有效吸收电池包受到的撞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池包损坏,但是这并未提高电池包本身的耐挤压能力,并未从根本解决问题,所以基于以上问题提出本发明的一种电池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及电动汽车,通过导撞件将电池模组受到的挤压力均匀的传递到整个电池包,通过整体的强度来抵抗挤压力,并且避免电池包壳体直接受到挤压力的端面发生溃缩,发生形变失效,也避免了电池包内的零部件受到挤压力形变刺穿电池模组内的电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壳体、固定件、导撞件和电池模组;
所述电池模组、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导撞件均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内部;
所述导撞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池包壳体相抵接,所述导撞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模组相抵接,所述导撞件用于支撑所述电池包壳体和所述电池模组;
所述固定件的一侧分别与所述导撞件和所述电池模组连接,所述固定件的另一侧与所述电池包壳体连接,所述导撞件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导撞件将受到的挤压力分散到所述固定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壳体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导撞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撞件为U型结构,所述导撞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与所述电池模组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面平行设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面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导撞件与所述固定件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截面和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均设置为口字型。
进一步地,所述导撞件的刚度小于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未经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28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