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虾养殖池的增氧布置结构及对虾养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26868.7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7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廖绍安;叶剑敏;王安利;苗玉涛;高方舟;相晨曦;白红;曾嘉颖;邱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59 |
代理公司: | 44245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炜绵 |
地址: | 510631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污槽 微孔增氧管 浮水泵 供气管 多段 絮团 增氧 布置结构 供气装置 养殖池 对虾养殖系统 吸管 对虾养殖池 养殖池侧壁 环流 侧壁 池面 管口 曝气 入池 推流 喷洒 堆积 供气 能耗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对虾养殖池的增氧布置结构及对虾养殖系统,所述增氧布置结构包括供气装置、供气管、多段微孔增氧管和浮水泵,所述养殖池在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集污槽,多段微孔增氧管分别设于养殖池的侧壁,供气管与微孔增氧管连接,供气装置为供气管供气,浮水泵位于集污槽的上方,浮水泵的吸管管口位于集污槽内。通过设于养殖池侧壁的多段微孔增氧管进行曝气推流增氧,形成环流将絮团集中至集污槽处,再打开浮水泵将集污槽处的絮团吸取后喷洒于池面,分散入池,避免絮团堆积,同时结构简单,布置方便,能耗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虾养殖池的增氧布置结构及对虾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对虾养殖是近些年兴起的高密度环保健康的新型养殖方式,利用外加碳源和充足的增氧曝气使无机氮同化形成的生物絮团悬浮生长,从而实现养殖池中无机氮的控制。随养殖进程的延长,池中分散式放置气石或气盘等增氧方式不利于生物絮团悬浮,不能悬浮的生物絮团易在池底聚堆、形成厌氧发酵区,导致养殖池环境恶化,使养殖风险大幅上升。而射流增氧不仅能耗高,而且由于强力射流的剪切使絮团颗粒小、数量多,在投饲和添加碳源前后溶解氧浓度大幅波动,不利于对虾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虾养殖池的增氧布置结构,利用底边曝气增氧推流形成环流将絮团集中后,利用浮水泵将絮团分散的同时增氧,有效规避生物絮团技术对虾养殖中的絮团沉积风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虾养殖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虾养殖池的增氧布置结构,包括供气装置、供气管、多段微孔增氧管和浮水泵,所述养殖池在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有集污槽,多段微孔增氧管分别设于养殖池的侧壁,供气管与微孔增氧管连接,供气装置为供气管供气,浮水泵位于集污槽的上方,浮水泵的吸管管口位于集污槽内。通过设于养殖池侧壁的多段微孔增氧管进行曝气推流增氧,形成环流将絮团集中至集污槽处,再打开浮水泵将集污槽处的絮团吸取后喷洒于池面,分散入池,避免絮团堆积。
进一步,所述养殖池的底部为漏斗状,集污槽的深度为0.3-0.4m,集污槽的底部与排污管连接,排污管的管口设有密封盖。集污槽位于漏斗的中心,在推流增氧的过程中,环流的中心位于漏斗的中心,不管是絮团自主沉降还是环流推动,此种结构更方便絮团汇集;当养殖池内的水需要更换时,打开密封盖即可使污水从排污管排出。
进一步,所述浮水泵的吸管管口与集污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10cm,浮水泵的吸管管口伸至集污槽中,距底部5-10cm,可有效吸取聚集于此处的絮团,同时避免吸管管口与养殖池池底接触,并且防止养殖过程中意外落入养殖池并进入集污槽的较大物件被吸取损坏浮水泵。
进一步,所述多段微孔增氧管分别等间距环绕分布于养殖池的侧壁,微孔增氧管间隔排列,在增氧时,从微孔增氧管出来的气流带动水流向前运动,为了避免在养殖池拐角处的水流激荡形成紊流,微孔增氧管推射出的水流向前运动至池中线之前不能被相邻的微孔增氧管推射出的水流干扰,故相邻的两个微孔增氧管要间隔设置,微孔增氧管推射出的水流向前运动至池中线后被邻边的微孔增氧管的气流带动转向流动,养殖池的侧壁均间隔设置微孔增氧管,从而形成环流。
进一步,所述养殖池为方形,相邻两段微孔增氧管之间的间距为养殖池侧壁边长的一半,为了避免在养殖池拐角处的水流激荡形成紊流,微孔增氧管推射出的水流向前运动至池中线之前不能被相邻的微孔增氧管推射出的水流干扰,故相邻的两个微孔增氧管要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多段微孔增氧管与养殖池的侧壁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10cm,因微孔增氧管的气流向上前方,气流带动水流动,微孔增氧管须设于养殖池的侧壁底部,否则底层水不动或流速太慢,不利于水环流;同时微孔增氧管设于养殖池的侧壁底部,确保沉积于养殖池底部的絮团随着回流移动至集污槽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68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产用水过滤装置
- 下一篇:一种鱼虾类回型生态净化水池塘饲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