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灭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6320.6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7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虎;刘秀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9/44 | 分类号: | H01H9/44;H01H50/38 |
代理公司: | 34102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琪<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23301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钢 第二槽 第一槽 磁极 灭弧装置 腔内 底座 匹配 对称 底座中部 灭弧方式 灭弧效果 水平布置 圆形底座 安装孔 长条形 静触点 无极性 圆弧形 凹面 前部 右部 左部 兼容 | ||
一种多功能灭弧装置,包括一个水平布置的圆形底座,底座中部设有两个用于安装静触点的安装孔,底座上的左部、右部分别对称的设有用于安装磁钢的第一槽腔,第一槽腔形状呈前后走向的长条形,每个第一槽腔内安装有第一磁钢,两个第一磁钢的磁极相匹配,底座上的前部、后部分别对称的设有用于安装磁钢的第二槽腔,第二槽腔的形状呈左右走向的圆弧形且凹面相对,每个第二槽腔内安装有第二磁钢,两个第二磁钢的磁极相匹配。本装置能够兼容市场上的“有极性”和“无极性”两种灭弧方式的多功能灭弧装置,并且成本低、灭弧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灭弧装置。
背景技术
大功率电器直流接触器开关普遍使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是直流大功率电器接触器开关在通、断时,会产生电弧,电弧会烧蚀动、静触头,从而造成电寿命短、可靠分断能力差、安全系数低等缺陷,影响产品的电寿命,严重的会引起产品的灼烧发生火灾。
目前市场上都采用永磁体的灭弧方式,灭弧原理均为“左手定则”,即让电弧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延长其运动轨迹,加速其冷却、熄灭的目的,原理见图1,该灭弧方式存在“正负”的区分,因为如果直流电方向相反或者磁钢SN级反向就会导致两个电弧同时向圆形底座的中部偏转,这样就会导致两个电弧叠加,不仅无法灭弧反而会助燃。由于电池包能量在不断提高,所以对于直流接触器指标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以前低容量电池在充放电时不需要考虑接线的“正负”极,继电器电寿命也能够满足要求,但是现在高容量电池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放电接触器,这样就提高了成本,所以“无极性”直流接触器就应运而生,无极性的方式是在前后布置磁钢,这样无论直流电的“正负”或者磁钢的极性,电弧只会向左或者向右偏转,不会出现相向偏转导致电弧叠加的情况。但是有极性直流接触器市场依旧存在,所以生产商只能设计两种灭弧腔体结构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而目前市场上只有单一的腔体灭弧结构,其存在成本高、兼顾性差、生产中易误操作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兼容市场上的“有极性”和“无极性”两种灭弧方式的多功能灭弧装置,并且成本低、灭弧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灭弧装置,包括一个水平布置的圆形底座,底座中部设有两个前后布置的、用于安装静触点的安装孔,底座上的左部、右部分别对称的设有用于安装磁钢的第一槽腔,第一槽腔形状呈前后走向的长条形,每个第一槽腔内安装有第一磁钢,两个第一磁钢的磁极相匹配,底座上的前部、后部分别对称的设有用于安装磁钢的第二槽腔,第二槽腔的形状呈左右走向的圆弧形且凹面相对,每个第二槽腔内安装有第二磁钢,两个第二磁钢的磁极相匹配。
为简单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灭弧装置均简称为本装置。
本装置的装配方式为:当采用“有极性”的灭弧方式时,将对应的第一磁钢安装在第一槽腔内,并且无需安装第二磁钢;当采用“无极性”的灭弧方式时,将对应的第二磁钢安装在第二槽腔内,并且无需安装第一磁钢。
本装置的优点:本装置可以兼容“有极性”、“无极性”的两种灭弧方式,并且灭弧效果好,还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
为达到本装置更好的使用效果,其优选方案如下:
作为优选的,设两个第一槽腔沿左右向相靠近的一侧为内、相远离的一侧为外,每个第一槽腔内侧的侧壁位置上对应每个安装孔处均设有一个凹槽。
当采用“无极性”的灭弧方式时,电弧偏转后可以从凹槽处进入对应的第一槽腔中,这样可以使电弧偏转的角度更大,灭弧效果更好,而且不会存在少数电弧粒子返回现象。可以达到完全熄灭电弧的目的,提高产品分断能力、安全性。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两个第一槽腔内在相应的位置上均设有一个防呆凸起。
两个第一槽腔内的第一磁钢为统一规格的,通过防呆凸起可以起到防止装反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6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电源灭弧装置
- 下一篇:高强工程塑料开关自动组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