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自动检定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03570.4 | 申请日: | 2019-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0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冯典英;张坤;曹进喜;林帅;韩吉庆;王鹏;荀其宁;龚维;姚旭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11/06 | 分类号: | G01N11/06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赵斌 |
| 地址: | 250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标准 毛细管 黏度 自动 检定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自动检定装置及方法,其装置包括标准毛细管黏度计、恒温水箱、红外液位监测仪、温控箱、温度传感器、液泵和单片机,其中红外液位监测仪的卡板的两端通过内螺纹分别连接左螺柱和右螺柱,上红外发射器和上红外接收器位于卡板上方,下红外发射器和下红外接收器位于卡板下方,卡板中部开设有卡孔,卡孔卡接于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测量管上,恒温水箱的桶底设置有环形喷管,环形喷管正上方设置有带孔的缓冲板,环形喷管的进液口连接进液管接口,单片机双向通信连接温度传感器、上红外发射器、上红外接收器、下红外发射器和下红外接收器,单片机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温控片和液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自动检定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黏度计量领域中,标准毛细管黏度计是毛细管黏度计标准装置的主标准器,其量值准确与否关系到整个黏度量值传递体系,包括二级标准黏度液、工作毛细管黏度计、流出杯式黏度计及落球黏度计等的量值准确性,进而影响被测流体的黏度测量结果,因此,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自动检定装置是保证黏度量传的前提。
如图1所示,为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结构示意图,标准毛细管黏度计包括进气管11、放空管12和测量管13,进气管11、放空管12和测量管13底部连通,上端开口,进气管1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主储液球14,进气管11和放空管12底部连通设置有一个缓冲球15,进球管11接近开口处由上至下设置有上储液球16和测量球17,测量球17和缓冲球15之间为一端毛细管18,测量球1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画有上球标线19和下球标线110。检定标准毛细管黏度计需要的主要设备有恒温槽、测温设备及计时设备。检定过程是将一定量标准黏度液,由进气管11装入被检黏度计中,在恒温条件下,堵住放空管12,将标准黏度液吸至上球标线19上端,测量标准黏度液流经上球标线19和下球标线110的时间间隔,标准黏度液的运动黏度值除以流出时间得到黏度计常数。
现有技术中,在检定标准毛细管黏度计时,对恒温槽的控温要求是温度波动度不超过±0.005℃/8h,温场均匀度不超过0.01℃,现有的恒温槽恒温效率低,尤其是冬夏两季,室温与检定温度差异较大时,降温/升温及温度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长。标准毛细管黏度计为三通结构,检定时吸液过程复杂,现有的毛细管黏度计自动/半自动检定装置只适用于工作型黏度计,其控温温场、调垂直方式及自动吸液方式不适用标准黏度计,目前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检定为人工操作,需要人员手动吸液、计时及常数运算,检定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自动检定装置及方法,以解决恒温槽温度波动大,测量不准确,以及手动测量检定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自动检定装置,包括标准毛细管黏度计、恒温水箱、红外液位监测仪、温控箱、温度传感器、液泵和单片机,其中:
红外液位监测仪包括上红外发射器、上红外接收器、下红外发射器、下红外接收器、左螺柱、右螺柱、卡板,卡板的两端通过内螺纹分别连接左螺柱和右螺柱,上红外发射器和下红外发射器均通过螺母滑动连接于左螺柱上,上红外接收器和下红外接收器均通过螺母滑动连接于右螺柱上,上红外发射器和上红外接收器位于卡板上方,下红外发射器和下红外接收器位于卡板下方,卡板中部开设有卡孔,卡孔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卡接螺柱活动调节大小,卡孔卡接于标准毛细管黏度计的测量管上,位于上储液球和测量球之间;
恒温水箱为玻璃桶体结构,用于储液,恒温水箱的上方活动连接有桶盖,桶盖上设置有黏度计卡接板、温度传感器卡接板、接线柱卡接板和出液管接口,分别用于卡接标准毛细管黏度计、温度传感器、红外液位监测仪的导线和导管,恒温水箱的桶底设置有环形喷管,环形喷管正上方设置有带孔的缓冲板,环形喷管的进液口连接进液管接口;
温控箱的内部设有温控片,温控箱的进液口通过导管连接出液管接口,出液口通过导管连接液泵的进液口,液泵的出液口连接进液管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未经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35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