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利用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01845.0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1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姬长发;常晔;陈蓉;张欢;姬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T50/00 | 分类号: | F24T50/00;F24T10/17;F24T10/40;F28D20/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启诚专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0 | 代理人: | 李艳春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热岩 地热 开采 利用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进行地热能探测,钻取主井(5-1)并在主井(5-1)的底部钻取环形槽孔,再在主井(5-1)底部钻取均匀布置在主井(5-1)周围的多口副井;
步骤二、将用于固定支撑多口副井的井口的支撑板(3)吊装固定到主井(5-1)底部的环形槽孔内;
步骤三、制备地下岩层换热管(4);
步骤四、连接布液箱(6)与地下岩层换热管(4);
步骤五、将多组地下岩层换热管(4)同时下入主井(5-1)中,通过水平探测仪保证各组地下岩层换热管(4)对应位置截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位置,确保各组地下岩层换热管(4)对应位置截面顺利穿过支撑板(3)进入各口副井中;当地下岩层换热管(4)前进至副井末端时,布液箱(6)精准落在支撑板(3)上的既定位置,完成布液箱(6)的下井和固定;
步骤六、将热源侧供水总管(1-6)和热源侧回水总管(1-7)下入主井(5-1)中并到达布液箱(6)的位置处;
步骤七、将热源侧供水总管(1-6)、热源侧回水总管(1-7)与去藕罐(2-5)热源侧接口连接,将一次热网供水管(1-1)、一次热网回水管(1-2)与去藕罐(2-5)热网侧接口连接;
步骤八、在一次热网供水管(1-1)预留接口上接出二次热网供水管(1-4),在一次热网回水管(1-2)预留接口上接出二次热网回水管(1-5),将二次热网供水管(1-4)、二次热网回水管(1-5)与换热站(2-4)热网侧接口连接;
步骤九、将负荷侧供水管(1-8)和负荷侧回水管(1-9)与换热站(2-4)负荷侧接口连接;
步骤十、进行热源侧管路数据采集与监控线路的连接;
步骤十一、进行地上换热系统侧管路数据采集与监控线路的连接;
步骤十二、冷换热流体自热源侧供水总管(1-6)进入主井(5-1),通过布液箱(6)进入地下岩层换热管(4),冷换热流体经地下换热系统后,吸收地下岩层热量,温度升高,成为热换热流体,所述热换热流体自地下岩层换热管(4)和布液箱(6)进入热源侧回水总管(1-7);所述热换热流体自去藕罐(2-5)进入地上换热系统侧管路,最终热能被末端用户使用;冷换热流体自布液箱(6)进入地下岩层换热管(4),进行一级加热;经一级加热后的换热流体到达地下岩层换热管(4)末端时,再反向向布液箱(6)方向流动,并在地下岩层换热管(4)内换热,进行二级加热;地下换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用以监测并控制地下换热系统的相关参数。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井(5-1)内设置有保温水泥套管,所述副井(5-2)内设置有导热水泥套管,所述导热水泥套管与干热岩层(4-11)之间的间隙内涂有导热剂;所述主井(5-1)底部的环形槽孔内安装有红外线照射仪;所述支撑板(3)包括L-L端板(3-1)和M-M端板(3-2),所述L-L端板(3-1)上设置有X形肋板(3-3),所述M-M端板(3-2)为活动端板;所述M-M端板(3-2)上安装有用于接收红外线照射仪发射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信号接收器,所述M-M端板(3-2)下部安装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导向板,所述L-L端板(3-1)和M-M端板(3-2)上对称设置有供地下岩层换热管(4)穿过的预留洞(3-6)。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的数量为两块且分别为45°导向板(3-4)和135°导向板(3-5);
步骤五中所述地下岩层换热管(4)进入各口副井过程中,根据所述45°导向板(3-4)和135°导向板(3-5)的受力变形特征,调整地下岩层换热管(4)下井速度,使45°导向板(3-4)和135°导向板(3-5)产生45°角的弹性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184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