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导弹发射筒的燃气流自主排放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7314.2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52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俞刘建;张保刚;刘广;张兴勇;张宏程;夏津;杨艳洲;周波华;于喆;刘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F1/00 | 分类号: | F41F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1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导弹 发射 燃气 自主 排放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筒的燃气流自主排放结构,包括内筒体(10)、外筒体(20)、固定导流板(30)以及活动导流板(40),固定导流板(30)、内筒体(10)、外筒体(20)之间设置有第一燃气通道(11)、第二燃气通道(21)。通过设置固定导流板(30),使燃气流(50)排放从之前的第二燃气通道(21)排出改为从第一燃气通道(11)、第二燃气通道(21)两个通道排出,使导弹(60)与内筒体(10)之间的空间被有效利用,燃气流(50)被有效排导,防止导弹(60)烧蚀,使第二燃气通道(21)排出的燃气流(50)减少,从而可以使导弹发射筒的整体设计尺寸变小,增强导弹发射筒的空间适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武器装备系统的导弹发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筒的燃气流自主排放结构。
背景技术
自主排放发射筒作为中远程战术导弹发射的核心技术,以其独立的燃气自排导发射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自主排放发射筒筒体主要由内筒体和外筒体组成,内筒体和外筒体在自主排放发射筒尾部互通,通过导流锥和后盖实现尾流的翻转。但在实际使用中,导弹一般都有翼面和空气舵,从而导致内筒体过大,在自主排放发射筒整体尺寸受限的情况下导流空间被压缩,不利于燃气的排导。
因此,业界需要一种新型燃气流自主排放结构,能够将导弹和内筒体之间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提高燃气排导效率,缩小内、外筒体之间的间隙,减小发射筒整体尺寸。专利文献CN105865262B公开了一种用于复合材料发射筒内表面的防烧蚀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发射筒。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提高复合材料发射筒重复使用次数、降低发射成本的发射筒内表面防烧蚀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发射筒。本发明中的发射筒内表面防烧蚀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导弹弹射时,燃气流冲刷到发射筒内筒壁的速度,对发射筒内筒壁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轻度烧蚀区3、中度烧蚀区2和重度烧蚀区1;在发射筒整筒内表面设置高温固化织物内衬层;在中度烧蚀区的内衬层内侧设置富树脂层;在重度烧蚀区的内衬层内侧喷涂防烧蚀涂层。但该设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燃气排导效率低且发射筒整体尺寸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筒的燃气流自主排放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导弹发射筒的燃气流自主排放结构,包括内筒体10、外筒体20、固定导流板30以及活动导流板40;
内筒体10内部设置有固定导流板30;
内筒体10与固定导流板30形成第一燃气通道11;
内筒体10和外筒体20之间形成第二燃气通道21;
内筒体10的筒口端设置有缺口12;
活动导流板40堵住缺口12,活动导流板40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燃气通道21并接触外筒体20,活动导流板40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燃气通道11并与内筒体10滑动连接;
当燃气流50排放时,燃气流50驱使活动导流板40靠近筒口端滑动,此时,第一燃气通道11中的燃气流50通过缺口12经第二燃气通道21排出。
优选地,内筒体10内部安装有导弹60;
固定导流板30与导弹60间隙设置。
优选地,内筒体10和外筒体20之间设置有支撑板22。
优选地,固定导流板30的数量为多个;
缺口12的数量与固定导流板30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活动导流板40包括内封闭板41、外封闭板42以及中间段44;
内封闭板41、中间段44、外封闭板42依次一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燃气通道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扇形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73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数字图像的校炮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自行火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