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4401.2 | 申请日: | 201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08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元建;李亚飞;熊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G01N27/327;G01N27/48;G01N33/543;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艳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可视化 bpe ecl 技术 检测 黄曲霉 毒素 b1 方法 | ||
1.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丝网印刷双极电极的制备,所述丝网印刷双极电极包括阴极端和阳极端;2)功能传感界面的构建:在步骤1)制备的丝网印刷双极电极的阴极端镀金后浸泡在巯基-聚乙二醇-羧基溶液里,室温密闭过夜;清洗后,将阴极浸泡在含有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混合溶液中;清洗后,在阴极端加入AFB1单克隆抗体构建功能传感界面;3)将已知浓度的AFB1标准品和固定浓度的HRP-AFB1混合后,与功能传感界面上的AFB1单克隆抗体作用,构建AFB1浓度与发光强度的标准曲线;4)将未知浓度的AFB1待测样品和固定浓度的HRP-AFB1混合后,与功能传感界面上的AFB1单克隆抗体作用,组装在功能传感界面上的HRP催化苯胺原位聚合生成聚苯胺;5)利用双极电极工作原理,检测丝网印刷双极电极阳极端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得到发光强度,利用已知AFB1浓度与发光强度的线性关系得出待测样品中AFB1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丝网印刷双极电极的制备步骤如下:首先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电惰性材料为基底,然后在基底的两端印制两条工作电极引线得到基片;接着烘干基片,在两条工作电极引线中间印制碳电极并烘干,得到双极电极的阴极端和阳极端;再接着印制电极规范层并固化;最后采用印制电极绝缘层并固化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功能传感界面的构建步骤具体如下:①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加入含有氯金酸的PBS缓冲溶液,阳极端加入PBS缓冲溶液,通过电化学工作站给丝网印刷双极电极两端施扫描电压,随着氯金酸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得电子,阴极端逐渐变黄,金纳米粒子沉积到阴极端,将制备好的双极电极用超纯水清洗干净,空气中干燥;②将上述双极电极的阴极端浸泡在巯基-聚乙二醇-羧基溶液里,室温密闭过夜;③PBS清洗后,将阴极浸泡在含有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混合溶液;④PBS清洗后,在阴极端加入AFB1单克隆抗体,室温下避光孵育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步骤如下:①将未知浓度的AFB1和100ngmL-1的HRP-AFB1混合液滴加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室温下避光孵育2h;②PBS清洗后,在阴极端加入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室温下避光孵育2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包括200mM苯胺、20mM过氧化氢,0.5μMDNA,pH4.3,所述DNA为A59,所述A59为59个碱基a的DN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具体步骤为:在双极电极的阳极端加入共反应剂,利用双极电极工作原理,检测电致化学发光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可视化BPE-ECL技术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反应剂包括10mMRu(bpy)3(Cl)2·6H2O和50mMT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440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