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行人检测系统及其组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52853.0 | 申请日: | 2019-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8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乐;刘钊;毛国强;陈志强;王云鹏;王辉;赵瑞钢;罗渠元;刘安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4;G08G1/042;H04L29/08;H04W40/32;G08B7/0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顺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8 | 代理人: | 吴倩倩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行人 检测 系统 及其 组网 方法 | ||
一种道路行人检测系统,包括有行人检测装置,行人检测装置的预警提示端与车载终端相连;行人检测装置通过多个基站和云端相连;一种道路行人检测系统的组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参数设置:设相邻道钉间的距离D,通信单元的最大通信距离L,基站的最大通信距离S;步骤2,行人检测装置包括的多个道钉之间组网;步骤3,行人检测装置与车载终端组网;步骤4,行人检测装置通过基站与云端组网;具有提高通信效率,降低通信时延,保障行人出行安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行人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行人检测系统及其组网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在方便人们日常出行的同时,汽车保有量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导致交通系统效率降低,经济财产损失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先进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协同技术等不断发展创新,无人驾驶技术成为改善当前交通环境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使交通环境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环保,智慧公路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作为交通环境中主要的弱势群体,行人已经成为全球因道路交通事故而伤亡的主要群体,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因此行人的安全问题成为智慧公路建设中的研究热点,行人检测系统的构建成为智慧公路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现有道路行人检测系统的组网方案中,行人检测模块检测到行人后,切换为发送模式,通过点对点无线通信方式向邻近模块发送数据,邻近模块在接受模式下依次感知到行人经过,各行人检测模块频繁进行模式切换以完成数据传输与组网,组网过程中未涉及车载终端。这种组网方案存在一定的缺点:第一,行人检测模块之间采用点对点的通信方式,不能实现一对多的数据传输,不同行人检测模块只能顺次传输数据,系统的组网效率低;第二、行人检测模块需要频繁切换工作模式以实现数据收发,通信时延较高,行人检测模块数量较多时会造成时延累积现象,导致系统可扩展性较差,组网规模有限;第三、数据传输过程中,若某个行人检测模块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系统数据传输中断,系统鲁棒性差;第四、组网过程中未考虑车载终端等,只是在行人检测模块之间进行组网,只进行行人检测信息传输,系统功能单一。行人检测系统中的组网问题对系统的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行人检测系统的组网方案,存在组网效率低,通信时延高,系统鲁棒性差,功能单一等缺陷,难以对行人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行人检测系统及其组网方法,具有提高通信效率,降低通信时延,保障行人出行安全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行人检测系统,包括有行人检测装置,行人检测装置的预警提示端与车载终端相连;行人检测装置通过多个基站和云端相连;
所述行人检测装置,包括等距离设置在车行道两侧和斑马线两侧的多个道钉;所述道钉包括检测单元、发光单元和通信单元,检测单元的输出端与发光单元和通信单元相连,发光单元的输出端与通信单元相连;为防止地面遮挡数据传输,所述道钉紧贴地面部署,车行道两侧和斑马线两侧的道钉相互交错,同侧道钉朝向满足检测单元和通信单元均直线排列且朝向一致,为保证发光单元能够有效引起驾驶员视觉感知,同时道钉间距离小于检测单元和通信单元最大通信距离;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微波检测模块、红外检测模块和地磁检测模块,所述微波检测模块和红外检测模块均安装在道钉内部两侧,用于对横穿车行道的行人进行检测,所述地磁检测模块用于对车行道上的车辆进行检测;
所述发光单元,用于通过闪烁灯光的方式对行驶在车行道上的车辆进行预警提示;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实现道钉之间的信息交互,并向车载终端发送道路预警信息,以及向基站发送包括人流量和/或车流量的道路交通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28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