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充电装置、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24682.0 | 申请日: | 201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09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谢彦君;朱子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酷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2 | 分类号: | B60L53/122;B60L53/124;B60L53/126;B60L53/39;H02J50/40;H02J50/90;H02J7/02 |
代理公司: | 11444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冯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102627 北京市大兴区金***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充电电池 充电电源 充电装置 最小安全距离 充电需求 大型车辆 排列方式 无线充电 预先设置 电连接 无线充电系统 充电过程 充电 传输 供电 节约 能源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该充电装置包括充电电源和多个发射线圈,每个发射线圈均与充电电源电连接;多个发射线圈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设置;该接收装置包括充电电池和多个接收线圈,每个接收线圈均与充电电池电连接;多个接收线圈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设置,因此当充电电源向发射线圈供电时,该充电装置可以满足大型车辆的充电需求;当充电电池向接收线圈充电时,该接收装置可以满足大型车辆的充电需求。相邻发射线圈之间保持最小安全距离且相邻接收线圈之间保持最小安全距离可以避免在充电过程中相互传输的干扰,使无线充电的效率更高,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由于具有低环境能耗、不需要化石燃料等优点,能够很好地解决人类能源危机,因此,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主流。仅在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销售32万量,是美国16万量的一倍。仅2016年12月纯电动车体产量已达34885辆,环比增长47%。电动汽车租赁车方面表现不俗,仅在北京,2016年就已达到了1.18万辆。目前电动汽车主流充电方式是使用插拔式的有线充电方式,但是在阴雨天气及其空气潮湿情况下,由于充电头的绝缘性能下降,插拔式充电就会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频繁的插拔会造成插座机械损耗,后期维护也耗费人力物力。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
现在使用的无线充电设备通常只包括一个线圈,且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多数是7.4kw或者11kw,甚至是22kw,但是对于大中型车体来说,这种充电功率等级的充电系统无法满足其快速充电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更大功率的无线充电设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接收装置、无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等级无法满足大中型车体快速充电的问题,能够实现大功率快速充电操作,满足大型车辆的充电需求。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电源和多个发射线圈,每个所述发射线圈均与所述充电电源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源分别为每个所述发射线圈供电;
多个发射线圈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射线圈的功率根据充电功率和所述发射线圈的数量确定;
所述发射线圈的排列方式根据车体底部的尺寸确定。
可选地,相邻的发射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最小安全距离;
所述最小安全距离根据所述发射线圈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确定。
可选地,所述排列方式包括一行多列的排列方式;或者,所述排列方式包括多行多列的排列方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包括:充电电池和多个接收线圈,每个所述接收线圈均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每个所述接收线圈均向所述充电电池充电;
多个接收线圈根据预先设置的排列方式设置。
可选地,所述接收线圈的数量根据充电功率确定;
所述接收线圈的排列方式根据车体底部的尺寸确定。
可选地,相邻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最小安全距离;
所述最小安全距离根据所述接收线圈的数量和排列方式确定。
可选地,所述排列方式包括一行多列的排列方式;或者,所述排列方式包括多行多列的排列方式。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装置和接收装置;
所述充电装置采用上述充电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酷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酷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46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