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铜或铁基SAPO分子筛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8693.8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9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邵秘华;赵宝刚;宋成文;孙涵;孙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85 | 分类号: | B01J29/85;F01N3/1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毛薇;李馨 |
地址: | 116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apo 分子筛 scr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铁基SAPO分子筛SC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分子筛类催化剂制备领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的分子筛载体为由硅、磷、铝构成的无机小孔分子筛材料,催化剂的活性金属为铜或铁。该种铜、铁基SAPO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热合成、浸渍与固相交换三个步骤,首先通过水热反应法制备SAPO‑34、Fe‑SAPO与Cu‑SAPO分子筛,然后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在SAPO‑34分子筛上浸渍Fe或Cu离子,最后分别将浸渍法获得的Fe/Cu‑SAPO‑34与水热法合成的Fe/Cu‑SAPO分子筛混合高温固相交换,获得具有高水热稳定性与高低温活性的Fe或Cu基SAPO分子筛SCR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筛类微孔材料制备及其催化过程应用,具体涉及磷酸硅铝分子筛与金属 磷酸硅铝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汽车尾气已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汽车尾气的组 成复杂,其中氮氧化物(NOx)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对呼吸道、肺泡及支气管造成严重伤 害,另外在肺泡处形成的亚硝酸盐能渗入血液中,引起血管膨胀和血压降低与身体缺氧等。 此外,NOx的大量排放还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及温室效应,与SO2一样会导致酸 雨的形成,造成耕地退化和建筑物受损等,因此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显得尤为重要。选择 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当前汽车尾气氮氧化物减排的重要手段,该技术最初以V2O5/TiO2 作为脱硝催化剂,涂覆于蜂窝状陶瓷上制成催化剂,但是钒基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处于中 温段(250-450℃),适用于固定源脱硝,很难满足日益严苛的机动车NOx排放标准。近些年, 分子筛SCR催化剂因其具有更高的SCR活性、更宽的反应温度窗口受到广泛关注,ZSM-5与β 沸石是最常使用的分子筛催化剂载体,他们具有较高的Si/Al比、骨架电性、结构稳定性、耐 酸性、耐热性和抗水热稳定性。欧六标准与国五标准的实施,对机动车SCR催化剂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譬如催化剂在SCR反应中活性温度窗口要宽、N2选择性高、低温活性高、抗水热 老化能力强,解决冷启动SCR技术脱硝效率低的问题。很显然,现有的SCR催化剂主要为中 温、高温催化剂,关于低温SCR催化剂的研究较少,且抗水热冲击能力很难满足需求。
当前,分子筛SCR催化剂以其更宽的活性温度窗口、更高的NOx脱除效率和较小的副反 应程度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成为了当前SCR领域炙手可热的研究重点。其中,新出现的Fe-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研究是SCR领域研究开发的焦点,然而,磷酸硅铝分子筛合成的 控制因素比较多,例如原料、掺杂元素、模版剂、配比、晶化时间、晶化温度等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有很大影响。如何合成出高比表面、适宜孔径、反应窗口宽、低温活性好、良好水热稳定性,且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的磷酸硅铝分子筛,对机动车尾气脱硝和我国环境保护具有 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背景技术,本发明将提供一种通过水热合成、浸渍与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式制 备一种具有优良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的Fe-SAPO与Cu-SAPO分子筛SCR催化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含铜、铁基SAPO分子筛,所述分子筛为含有过 渡金属Cu或Fe的磷酸硅铝分子筛,所述磷酸硅铝分子筛化学组成可表示为:SixAlyPzO2,其中, x、y、z分别表示Si、Al、P的摩尔分数,其范围分别是x=0.01-0.4,y=0.3-0.55,z=0.3-0.55, 且x+y+z=1。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分子筛为含有过渡金属Cu或Fe的磷酸硅铝分子筛,比 表面积为450-800m2/g,孔径为0.4-0.6nm。对SCR催化剂而言催化剂需要具备较好的储氨能力, 以保证其优异的催化活性,所以优选比表面积大于600m2/g的催化剂产品。孔径分布是分子筛 的重要参数,孔径太小很难吸附反应物种,且吸附后难以脱附,孔径太大造成储氨能力下降 与热稳定性降低,所以本发明推荐孔径介于0.4-0.6nm之间,优选孔径0.4-0.5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事大学,未经大连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86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使用超声速低温气体冷却的固体激光增益模块及激光器
- 下一篇: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