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苯氧化制顺酐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7077.0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9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顺;师慧敏;张作峰;冯晔;安欣;刘玉芬;袁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7/199 | 分类号: | B01J27/199;C07D307/6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康志梅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氧化 制顺酐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苯氧化制顺酐的催化剂,包括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和导热材料。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可以更好的将反应热传导和分散,避免深度氧化,改善传热性能,提升催化剂的性能,该催化剂有着较高的苯转化率和顺酐质量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苯氧化制顺酐催化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苯氧化制顺酐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顺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已成为仅次于苯酐的第二大有机酸酐。顺酐主要用于生产1,4-丁二醇、γ-丁内酯、四氢呋喃、富马酸、不饱和聚酯树脂等,也可以用于医药和农药的生产。顺酐最大的用途是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第二大用途是合成1,4-丁二醇,二者的消费量能占顺酐消费量的60%以上。
顺酐的生产主要以苯和正丁烷为主要原料。近年来国内正丁烷氧化法装置产能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正丁烷法制顺酐工艺较苯法复杂,操作相对困难,所以使用苯为原料的工艺仍能占到顺酐总产能的50%。目前,正丁烷的市场报价在4000元/吨,而苯的价格为4500元/吨,两者的价格差已经非常小,据研究,当原料苯的价格和正丁烷的吨价格差在1500元以内,苯法的综合成本优势会高于正丁烷法。
在山西等煤化工丰富而天然气缺乏的地区,采用焦化苯作为原料的装置仍然作为主流装置。目前,顺酐装置的生产存在着非常大的竞争,厂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苯的原料成本占据了顺酐80%以上的生产成本,降低苯耗,提升苯的利用率可以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一般来讲,对于2万吨产能的顺酐生产厂家而言,按照质量收率平均为92.0%来算,每年需要苯的质量为2.18万吨,当催化剂性能提升后,苯的单耗会随之下降,按照质量收率平均为94.0%来算,同样年产2万吨的顺酐装置,苯的平均消耗为每年2.13万吨,相比较而言,苯的消耗可以降低0.05万吨,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每吨苯的价格为4500元,从原料成本上可以节约225万元,效益相当可观。
目前苯氧化制顺酐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助剂的筛选和配方的优化上,如专利CN103816931 A中提出了一种苯氧化制顺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将钼化合物和钒化合物溶于盐酸中,然后将含有磷、钠、镍、铜等化合物的溶液加入至上述活性母液中,将得到的母液喷涂于惰性滑石瓷载体上,并在350-450℃以及惰性保护气的气氛下进行活化,得到活性催化剂。但是该方法用盐酸作为还原剂和溶剂,盐酸是一种挥发性和腐蚀性非常强的酸,不仅会造成设备腐蚀,增加设备成本,还会损害职工身体健康,并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专利CN105536837 A也发明了一种苯氧化制顺酐的催化剂,选用稀土金属氧化物作为主要助剂,如镧、铈、铽和铕等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碳化硅作为载体,使用浸渍法或者喷涂法进行制备催化剂。
苯氧化制顺酐的反应是一个强放热的反应,及时的将反应热移出去,可以降低反应区域的温度,防止苯和顺酐深度氧化,减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提高顺酐的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传热不好的技术问题,在前期配方优化的基础上,在催化剂的母液中加入导热性良好的材料,使其更好的将反应热传导和分散,避免深度氧化,改善传热性能,提升催化剂的性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苯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简称顺酐)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有着较高的苯转化率和顺酐质量收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苯氧化制顺酐的催化剂,包括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和导热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组分以喷涂的方式负载于所述载体上,活性组分负载不够,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苯转化率比较低,活性组分负载过多,会使得催化剂深度氧化严重,副产较多,顺酐重量收率下降。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催化剂中,以载体的质量计,所述活性组分所占的比例为10%-3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催化剂中,以载体的质量计,所述活性组分所占的比例为15.5%-1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7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