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的配比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12301.7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4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煜;曹绪龙;祝仰文;潘斌林;郭兰磊;王红艳;姜祖明;陈晓彦;于群;曾胜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6C20/10 | 分类号: | G16C20/10;G06F30/20;G01N33/00;G01N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刘亚宁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相 化学 体系 配比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的配比优化方法,具体涉及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中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的配比优化方法。本发明方法涉及对测定对象在不同油藏条件下配比的选择,利用建立的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复合体系无因次弹性模量‑液流转向系数‑无因次粘度关系图版,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最佳配比的优选,该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为针对不同油藏条件下、发挥最佳调驱效果的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设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从而保障非均相化学驱矿场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的配比优化方法,具体涉及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中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的配比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稳产难度逐渐变大大,开发矛盾日渐突出,勘探新增储量的难度增大、成本增高,因此进一步提高已探明、已开发储量的采收率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工作。粘弹性颗粒驱油剂是一种具有“部分交联、部分支化”独特分子结构的新型颗粒型驱油剂,由粘弹性颗粒驱油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非均相化学驱油方法利用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复配体系的扩大波及能力,叠加表面活性剂超低界面张力带来的洗油能力,为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强非均质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效途径,对老油田持续稳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洗油效率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两条途径。2011年,郭兰磊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粘弹性颗粒驱油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新型化学驱油体系,即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郭兰磊.聚驱后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先导试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33(1):122-126.)。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复配可以进一步增强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扩大波及能力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开辟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设计是非均相化学驱矿场应用的基础,然而,目前在非均相化学驱油配方设计优化中,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之间的配比优化方法尚缺乏有效快捷的手段。因此,有必要研究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之间的配比优化方法,为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不同油藏条件下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设计的重要性,提供一种适用于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中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配比优化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目的之一,提供一种非均相化学驱油体系的配比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复合体系无因次弹性模量-液流转向系数-无因次粘度关系图版;
步骤2,根据目标油藏条件,确定粘弹性颗粒驱油剂,并配制总浓度一定、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配比不同的一系列复合体系溶液,测定各复合体系溶液的粘度与弹性模量;并测定与复合体系溶液总浓度相同的聚合物溶液粘度,粘弹性颗粒驱油剂悬浮液弹性模量;
步骤3,计算不同配比的粘弹性颗粒驱油剂-聚合物复合体系的无因次粘度、无因次弹性模量;
步骤4,将不同配比复合体系溶液的无因次粘度、无因次弹性模量投到关系图版,依据投点位置,获得液流转向系数,通过比较液流转向系数大小,并兼顾复合体系溶液的粘度,最终确定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配比。
在以上所述方法中,优选地,在步骤1中,建立粘弹性颗粒驱油剂-聚合物复合体系无因次弹性模量-液流转向系数-无因次粘度关系图版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配制总浓度一定、粘弹性颗粒驱油剂与聚合物配比不同的一系列复合体系溶液,测定各复合体系溶液的粘度ηi和弹性模量G′i;
②测定同步骤①复合体系溶液总浓度相同的聚合物溶液粘度η0,粘弹性颗粒驱油剂悬浮液弹性模量G′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2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