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体蓄电池开路在线监测及自动跨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65653.1 | 申请日: | 201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6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胡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2 | 分类号: | G01R31/382;G01R31/389;G01R31/396;G01R31/04;H02H7/18;H02J9/06 |
代理公司: | 33209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跨接 二极管 开路 内阻 实时在线检测 正极 单体蓄电池 电压抑制器 二极管管体 反方向并联 影响蓄电池 负极 单体电池 电池极性 工况条件 快速检测 事故发生 在线监测 大变化 无延时 短路 反转 击穿 保证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体蓄电池开路在线监测及自动跨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实时在线检测各单体电池的电压和内阻,一旦发现内阻出现较大变化,电压较大幅度降低尤其电池极性反转,立即启用跨接方案;S2)日常二极管反方向并联于蓄电池的两端,二极管的A端和蓄电池的负极相连,二极管的K端和蓄电池的正极相连,不影响蓄电池日常运行,若蓄电池开路时应无延时进行跨接;S3)电压抑制器能保证不发生二极管管体击穿短路蓄电池的事故发生。本发明可以在任何工况条件下快速检测蓄电池是否开路,并及时进行跨接,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体蓄电池开路在线监测及自动跨接方法,特别是一种单体蓄电池开路之后自动跨接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直流电源中,蓄电池串联成组作为后备电源,一旦充电机失电或故障无法向直流母线供电,此时,蓄电池将由备用电源转为主电源对直流负荷提供电源。蓄电池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电厂的运行安全。因蓄电池是串联工作方式,任何一只蓄电池开路,整条蓄电池组电流回路就要断开,将造成直流母线失电,保护装置拒动的严重后果。
常规的蓄电池单体电压巡检,只能检测电池电压高低,无法判断蓄电池的状态,但通过监视蓄电池内阻变化,可及时发现电解液干涸、汇流排极板过度腐蚀等电池高阻或开路故障,发现缺陷重要,如何预防和治理电池开路更重要,因此研究单体蓄电池开路在线监测,以及发现开路后在线零延时自动跨接提供一条旁路通道,从而保证整组电池电流回路连续,直流母线可靠供电,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跨接方案有:①直流接触器跨接。在各电池两端并联直流接触器,一旦检测到电池开路,立即接通直流接触器,但该方案有接触器投切速度较慢、寿命和控制电源问题。②采用CMOS或IGBT电子元件作为跨接器件,但控制电源及器件耐击穿性能问题较难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单体蓄电池开路在线监测及自动跨接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体蓄电池开路在线监测及自动跨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实时在线检测各单体电池的电压和内阻,一旦发现内阻出现较大变化,电压较大幅度降低尤其电池极性反转,立即启用跨接方案;
S2)日常二极管反方向并联于蓄电池的两端,二极管的A端和蓄电池的负极相连,二极管的K端和蓄电池的正极相连,不影响蓄电池日常运行,若蓄电池开路时应无延时进行跨接;
S3)电压抑制器能保证不发生二极管管体击穿短路蓄电池的事故发生。
进一步的,具体步骤如下:
S1) 实时在线检测各单体电池的电压和内阻,一旦发现内阻出现较大变化,电压较大幅度降低,尤其电池极性反转,立即跨接失效电池,在该电池处为电池组电流提供一个新的通道,保证直流母线不间断供电;
S2) 蓄电池开路自动跨接装置采用二极管+保护电路方式,无需外接电源,二极管反方向并联于蓄电池的两端,二极管的A端和蓄电池的负极相连,二极管的K端和蓄电池的正极相连,蓄电池正常运行时,二极管的K端电压高于A端,处于断开状态,对蓄电池正常运行不构成任何影响,在蓄电池开路极性反转时,二极管的A端电压高于K端,零延时自动导通,跨接掉故障蓄电池,从而保证直流母线供电的连续性;
S3) 同时在二极管的两端并联过电压抑制器,以避免二极管的两端瞬间过压,而造成二极管管体击穿短路蓄电池事故;
S4) 充电机失压蓄电池开路被跨接后,电厂全部负荷电流流过跨接装置,一旦过热,将可能造成跨接装置故障,因此必须考虑其散热问题,各方面综合考虑,跨接装置采用铝型材外壳密封结构,并固定安装于蓄电池架,将可很好地解决其散热问题。
若运行未发生异常,则重复进行步骤S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5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