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47904.3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3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瑜;罗向荣;赵华;唐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00 |
代理公司: | 11201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宋合成<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筋 传力件 固定件 主体结构 第一连接件 滑槽 第二连接件 锚固装置 复位件 底面 伸出 外围 桥梁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该装置包括:第一固定件,设在预应力筋的外围,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的滑槽;第二固定件,内侧与预应力筋相连,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固定件相连;第一传力件,顶部设在滑槽上,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二传力件,位于第一传力件和预应力筋之间,靠近第一传力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底面与主体结构相连;复位件,顶部与第一固定件相连,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传力件的至少一部分相连;预应力筋设于主体结构内且伸出主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
背景技术
预应力技术的出现极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使混凝土桥梁的跨径大大提高。可以说20世纪建桥历史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广泛应用,粗略估计,当今世界70%以上的现代化桥梁都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梁在我国桥梁工程中已被广泛应用,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桥梁在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预应力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的蠕变和时间效应等原因,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预应力损失导致梁桥结构的典型病害有:跨中挠度过大、箱梁裂缝扩展等。现行国家规范给出了六种预应力损失的估算方法,但是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梁自身组成材料的复杂性及预测结果的离散性,目前尚不能完全通过已有理论计算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预应力损失值。
综上所述,可知预应力结构具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使用过程中由于有效预应力值的降低,使预应力结构出现一些病害;且由于混凝土梁自身组成材料的复杂性及预测结果的离散性使得难以计算预应力损失。
目前,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夹片锚具,即利用锚环与工作夹片的锥度,使夹片对钢绞线产生很大的夹持力咬合力。夹片式锚具一般是利用夹片与钢绞线的摩擦阻力锚固钢绞线的锚具。但夹片式锚具具有以下缺点:初始张拉时,存在较大预应力瞬时损失,且预应力筋越短损失越大,同时使用过程中难以检测预应力值,对损失的预应力无法进行补张。
因此,现有锚固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锚固装置及具有其的桥梁。采用该锚固装置可显著降低预应力筋在张拉完成后的瞬时损失,并为检测预应力值和及时补充损失的预应力提供了便利,这对于减少预应力桥梁结构的病害、延长预应力桥梁的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锚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锚固装置包括: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在预应力筋的外围,且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底部与主体结构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一固定件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的滑槽;
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侧与预应力筋相连,所述第二固定件外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
第一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的顶部设在所述滑槽上,且所述第一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第一连接件;
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传力件和预应力筋之间,且所述第二传力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传力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与预应力筋具有距离,所述第二传力件的底面与主体结构相连;
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下方,且所述复位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所述复位件靠近预应力筋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传力件的至少一部分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79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