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滚动轴承内圈滚道及滚动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39940.5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5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纪敬虎;田朋霖;陈天阳;王浩;符永宏;华希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19/16 | 分类号: | F16C19/16;F16C33/58;F16C33/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滚动轴承 内圈 滚道 | ||
1.一种滚动轴承内圈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轴承内圈(1)的滚道表面中心区域内设有动力润滑织构,所述动力润滑织构用于将滚道表面与滚动体(2)表面分离,避免产生干摩擦;所述滚道表面侧边区域设有储油织构,且所述滚道表面侧边区域为滚道表面中心区域两侧的对称区域,用于在高负载下形成连续油膜;所述滚道表面上设有布油织构,且所述布油织构与动力润滑织构和储油织构部分重叠,用于使润滑油沿着滚动体(2)运动方向运动;
所述动力润滑织构为均匀点阵分布的微凹坑形貌,所述微凹坑形貌参数为:D1=20-100μm,h1=5-30μm;所述微凹坑均匀点阵分布参数为:ρ1=5-30%,其中:D1为动力润滑织构微凹坑形貌直径;h1为动力润滑织构微凹坑形貌深度;ρ1为动力润滑织构微凹坑形貌面积与滚道表面中心区域面积的比值;a1为相邻所述动力润滑织构的微凹坑形貌之间的径向距离;b1为相邻所述动力润滑织构的微凹坑形貌之间的周向距离;
所述储油织构为均匀点阵分布的微凹坑形貌,所述微凹坑形貌参数为:D2=50-200μm,h2=1-15μm,所述微凹坑均匀点阵分布参数为:ρ2=2-15%,其中:D2为储油织构微凹坑形貌直径;h2为储油织构微凹坑形貌深度;ρ2为储油织构微凹坑形貌面积与滚道表面侧边区域面积的比值;a2为相邻所述储油织构的微凹坑形貌之间的径向距离;b2为相邻所述储油织构的微凹坑形貌之间的周向距离;
所述布油织构为规则分布的微凹槽形貌,所述微凹槽形貌参数为:B=20-100μm,h3=1-15μm;其中:B为布油织构的微凹槽形貌宽度;h3为布油织构的微凹槽形貌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内圈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表面中心区域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1与所述滚动轴承内圈(1)滚道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0的关系为:θ1/θ0=10-50%;所述滚道表面侧边区域横截面的单边曲线弧度θ2与所述滚动轴承内圈(1)滚道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0的关系为:2*θ2/θ0=50-90%;设有布油织构的所述滚道表面区域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3与所述滚动轴承内圈(1)滚道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0的关系为:θ3/θ0=10-9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内圈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油织构为谐波分布的微凹槽形貌,所述谐波分布的微凹槽形貌参数为:N=1-3,A=(0.5-2)r,ω=4π-20π,其中,N为谐波数量;A为谐波振幅;r为滚道表面曲率半径;ω为角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动轴承内圈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油织构为鱼骨分布的微凹槽形貌,所述鱼骨分布的微凹槽形貌参数为:W=200-20000μm,α=30-60°,其中,W为鱼骨分布线距;α为鱼骨与滚道中心线所成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滚动轴承内圈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表面中心区域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1、所述滚道表面侧边区域横截面的单边曲线弧度θ2和设有布油织构的所述滚道表面区域的横截面曲线弧度θ3之间满足下面关系:且θ3>θ1。
6.一种滚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滚动轴承内圈(1),所述滚动轴承内圈(1)上设有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滚动轴承内圈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994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