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i-Al-Zr-Sn-Mo-Nb高强耐蚀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78857.1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8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骆良顺;苏宝献;王妍;王亮;苏彦庆;郭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4/00 | 分类号: | C22C14/00;C22C1/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钛合金 耐蚀 压缩 断裂韧性 抗蚀性能 应变量 制备 海洋工程装备 近α型钛合金 质量百分比 实验设计 正交 合金 应用 优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i‑Al‑Zr‑Sn‑Mo‑Nb高强耐蚀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所述Ti‑Al‑Zr‑Sn‑Mo‑Nb高强耐蚀钛合金按照质量百分比由下述原料制成:5.5%的Al,1.0~4.0%的Zr,0.5~2.0%的Sn,0.3~2.0%的Mo,0.4~1.5%的Nb,余量为Ti。本发明通过表征合金的室温断裂韧性、压缩强度、压缩极限应变量以及抗蚀性能,并进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得到的Ti‑5.5Al‑4.0Zr‑1.0Sn‑0.3Mo‑1.0Nb钛合金是一种新型近α型钛合金,兼具优异的室温断裂韧性,较高的室温压缩强度、压缩极限应变量以及良好的抗蚀性能,有望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Ti-Al-Zr-Sn-Mo-Nb高强耐蚀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据《世界能源展望2030》预测分析,中国将是未来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用户。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增长800万桶/日,达到1750万桶/日,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因此,如何解决这样巨大的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面积为陆地面积的1/3,陆地海岸线长度为18000多千米,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接近300万平方千米。我国南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30~300亿吨,占我国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因此,海洋油气开发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点领域。为此,发展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用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考虑到服役环境,海洋工程装备所用材料需要高强度、高韧性、抗腐蚀等特点。钛及钛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耐蚀性强等特点,尤其对海洋大气环境侵蚀的免疫能力非常出色,是一种优质的轻型结构材料,被称为“海洋金属”,是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然而,随着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工况的日益严苛,对海洋用钛合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强调其具有更优异的强度及耐海水(或耐复杂介质)腐蚀性能,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型的高强耐腐蚀钛合金,这项工作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建设海洋强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CN102839297A公开了一种高温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该钛合金为Ti-Al-Zr-Sn-Mo-Nb钛合金体系,按质量百分比由Al:5.5%~7%、Sn:2%~4%、Zr:8%~11%、Mo:0.4%~1.2%、Nb:0.4%~1.5%、W:0.5%~1.5%、Si:0.15%~0.3%和余量的Ti制成,其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方法制备的高温钛合金在700℃的短时高温工作条件下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差的问题,并没有探究该合金体系的海洋工程应用潜力,即没有研究该合金体系的常温力学性能与腐蚀性能。
CN104018027A公开了一种新型耐热钛合金及其加工制造方法和应用,所述合金的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Al:5.4%~6.3%;Sn:3.0%~5.0%;Zr:2.5%~6.4%;Mo:0.0~0.96%;Si:0.25%~0.5%,Nb:0.2%~0.5%;Ta:0.3%~3.4%;W:0.2%~1.6%;C:0.0~0.07%;O≤0.17%;Fe≤0.03%,余量为Ti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其主要也是侧重于材料的高温应用,并没有关注合金的常温力学性能与腐蚀性能。
CN107058801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560~650℃的铸造钛合金,该合金成分包括Ti、Al、Sn、Zr、Mo、Nb、Si、Ta和/或C,余量为杂质,但该合金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高温应用。
总之,Ti-Al-Zr-Sn-Mo-Nb钛合金体系目前主要应用于高温领域,关于该合金体系在海洋工程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旨在综合衡量该合金体系的常温力学性能与腐蚀性能,以期实现其在海洋工程方面的应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88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