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级联式电磁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75875.4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5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赵昱翔;吕艳玲;陈晓光;关万琳;荣爽;郝文波;胡远婷;崔佳鹏;刘进;周封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1/10 | 分类号: | F24H1/10;F24H9/18;F24H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级联式 加热盘 加热箱 电磁加热装置 中频电源系统 绝缘绝热层 温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电磁加热 工业加热 加热效率 交替排列 流动距离 热量传递 铁氧体芯 钢板壁 输水管 铁氧体 铜线圈 加热 宾馆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级联式电磁加热装置,属于电磁加热领域。包括输水管、加热箱、加热盘、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加热盘由铁氧体芯、铜线圈、铁氧体壁、绝缘绝热层、钢板壁和中频电源系统组成。加热箱与加热盘交替排列,加热箱之间构成级联式结构,增加了水的流动距离,同时有利于热量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具有使用安全、功率大、效率高、加热时间短、结构简单、水温均匀稳定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以及工业加热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是一种级联式中频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常用的加热装置一般分为电加热装置和燃气加热装置两大类。燃气加热装置在安装或使用时,由于使用者的误操作,容易发生中毒现象,相对来说,电加热装置更加安全一些。电加热装置又分为储水预热式和直热式两种。储水预热式加热装置功率小、效率高,但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预热。直热式加热装置功率大,可在短时间内加热,但大功率元件与普通家用电源配线、电度表等不配套,并且因加热时间短,同时受水压、流速影响,导致水温不均匀、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功率大、效率高、加热时间短、结构简单、水温均匀稳定的级联式电磁加热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级联式电磁加热装置由输水管(1)、加热箱(2)、加热盘(3)、温度传感器(4)和压力传感器(5)组成。
加热箱(2)与加热盘(3)交替排列,加热箱(2)之间构成级联式结构,这样增加了水的流动距离,同时有利于热量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
第一级加热箱(2)的入口处和最后一级加热箱(2)的出口处均安装温度传感器(4),最后一级加热箱(2)的入口处安装压力传感器(5),实时监测水温和压力,以便于对水温和流量进行控制。
加热盘(3)由铁氧体芯(6)、铜线圈(7)、铁氧体壁(8)、绝缘绝热层(9)、钢板壁(10)和中频电源系统(11)组成。铜线圈(7)在平面上按螺旋形缠绕在铁氧体芯(6)上,四周用铁氧体壁(8) 围住,上下底面用钢板壁(10)封闭,其余部分填充绝缘绝热层(9),防止铜线圈(7)和铁氧体芯 (6)的温度升高而影响正常工作。铜线圈(7)外接中频电源系统(11),铜线圈(7)产生中频交变磁场,磁力线经铁氧体芯(6)、钢板壁(10)和铁氧体壁(8)构成闭合回路。由于钢板壁(10)在中频交变磁场中会感应出涡流,表现出较强的涡流效应,从而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当加热箱(2) 与钢板壁(10)接触时,在热传递的作用下,可以使加热箱(2)升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使用安全、功率大、效率高、加热时间短、结构简单、水温均匀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级联式电磁加热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热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输水管,2为加热箱,3为加热盘,4为温度传感器,5为压力传感器,6 为铁氧体芯,7为铜线圈,8为铁氧体壁,9为绝缘绝热层,10为钢板壁,11为中频电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级联式电磁加热装置由输水管(1)、加热箱(2)、加热盘(3)、温度传感器(4)和压力传感器(5)组成。
加热箱(2)与加热盘(3)交替排列,加热箱(2)之间构成级联式结构,这样增加了水的流动距离,同时有利于热量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
第一级加热箱(2)的入口处和最后一级加热箱(2)的出口处均安装温度传感器(4),最后一级加热箱(2)的入口处安装压力传感器(5),实时监测水温和压力,以便于对水温和流量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58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