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压渗透条件下地下室坑井垫层堵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70536.7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44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郑重远;马琰;刘强;王海清;张新朝;寇宇;蔡建桢;秦伟;赵洋洋;侯宇;路赞赞;李晓强;周金龙;徐磊;刘青;李之铭;张盼盼;樊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6 | 分类号: | E02D19/16;E02D3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黄凡凡 |
地址: | 10001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压 渗透 条件下 地下室 坑井 垫层 堵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压渗透条件下地下室坑井垫层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地下室坑或地下室井内的垫层进行表面清理;在所述垫层表面浇筑早强抗渗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防渗层;在所述防渗层的渗水孔处钻孔,并在钻好的孔内注浆进行封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显著减少止水针头及化学注浆剂的使用量,其适用于地下降水效果不佳或不具备降水条件下地下室坑井垫层的注浆堵漏,通过浇筑早强抗渗混凝土,在地下水的自压力作用下形成新通路,再通过钻孔安放止水针头后在低成本下完成注浆,可使地下室坑井垫层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垫层堵漏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水压渗透条件下地下室坑井垫层堵漏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注浆在地下室坑井防水堵漏中应用广泛,但在承压地下水条件下现浇垫层形成砂眼后防水堵漏效果不佳,由于地下室坑井垫层浇筑过程中,地下承压水在垫层中形成的渗水通道及孔眼较多,使得无法对所有细微渗水孔钻孔注浆,即便是钻孔后通过注浆机注浆也会使化学浆液大部分流入地下而无法达到期望的止水效果。
另外,通过使用“堵漏灵”进行封堵时,但由于地下室坑井内砂眼较多,且有较大的水头作用,在水头作用下“堵漏灵”即使初凝时间短也无法与垫层完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不到相应止水作用。
若直接在地下室坑井垫层上钻孔安放止水针头,通过注浆机加压,使化学浆液注入沙地层内,但由于地下有较多的砂眼渗水通道,使得注入浆液在地层中流失严重,且堵漏效果差,注浆完毕后砂眼仍有渗水流出。
此外,根据设计要求基础筏板下的垫层厚度为100mm,但实际在本工程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为岩石及沙地层,现场不具备管井降水条件,这使得垫层以下原状地层中含水承压,并在地下室垫层浇筑过程中就在垫层内部形成砂眼渗流通道,使垫层表面积水,导致后续防水卷材无法按设计要求铺设。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水压渗透条件下地下室坑井垫层堵漏方法,解决了在地下室坑井垫层浇筑后在承压地下水头作用下垫层渗漏问题、通过钻孔化学注浆堵漏效果不理想问题以及直接用“堵漏灵”来封堵表面渗水砂眼堵漏不理想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水压渗透条件下地下室坑井垫层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地下室坑或地下室井内的垫层进行表面清理;
S2在所述垫层表面浇筑早强抗渗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防渗层;
S3在所述防渗层的渗水孔处钻孔,并在钻好的孔内注浆进行封堵。
进一步地,在S1中,首先将所述地下室坑或所述地下室井内的自所述垫层起至高于所述垫层20cm的范围内的壁面用冲击钻凿毛,然后将所述垫层的表面清理干净,抽走多余渗流淤积水。
进一步地,所述垫层由强度等级为C15的混凝土浇筑而成。
进一步地,在S2中,将所述早强抗渗混凝土浇筑到所述地下室坑或所述地下室井内并振捣密实,在所述混凝土在终凝过程中需不间断抽取所述地下室坑或所述地下室井中的渗水。
进一步地,所述早强抗渗混凝土的标号为C30P6R。
进一步地,所述防渗层的厚度为20cm。
进一步地,在S3中,注浆时,首先在钻好的孔内安放止水针头,然后将所述止水针头连接注浆机进行加压注浆。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4待注浆结束30分钟后观察止水效果,若所述地下室坑或所述地下室井内不再有积水则注浆量满足注浆要求,注浆止水合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05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