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的改性材料的可移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54294.2 | 申请日: | 2019-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0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斌;王丽静;姜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B01J3/00 | 分类号: | B01J3/00;B01J3/02;B01J19/28;C02F1/34;C02F1/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杨海明 |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制备 负载 纳米 氧气 改性 材料 移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快速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的改性材料的可移动装置,包括:可移动平台、动力系统、罐体、真空系统、进出料系统、氧制备系统、齿轮转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本发明该装置借助可移动平台作为移动支撑平台,在负压条件下,采用纯氧气源改性多孔基底材料的方法,通过控制排气、进料、加氧、搅拌、出料,可快速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的改性材料,该装置可以显著提高基底材料的微纳米氧气泡负载率,操作方便,可以现场大批量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改性材料,缩短运输环节,较为便捷地用于水生态修复工程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的改性材料的可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水体的黑臭和富营养化问题是我国水体污染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水体透明度下降,底泥呈现厌氧状态,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大型水体如巢湖、太湖、滇池等都已经处于中度或重度富营养状态,很多城市河流等由于长期的污染排放和污染物沉降,河道底部缺氧严重,厌氧物质大量释放,继而引发黑臭现象,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微纳米氧气泡具有稳定性好、氧传质速率高和无生态环境风险等优点,在水生态修复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微纳米氧气泡治理黑臭和富营养化水体,可有效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减弱有机质厌氧分解过程,削减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含量,抑制藻类的生长。此外,在微纳米氧气泡气液界面存在负电荷,可以与特定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其破裂时产生的自由基和振动波可促进污染物的去除。
目前,研究人员利用多孔合成或天然材料作为基底材料,负载氧气合成微纳米氧气泡改性材料技术,直接输送沉降到厌氧的沉积物-水界面,起到改善水质,增加底泥-水界面氧化还原电位和减少内源污染释放的效果。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下,该方法能够缓解或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极大地加快了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传统技术有以下不足:目前,该改性材料的制备装置存在着设备体积大,依赖电力驱动、设备移动困难、野外使用受限等缺点,且传统的制备放置制备效率较低,操作较复杂,不便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的改性材料的可移动装置,以解决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制备负载微纳米氧气泡的改性材料的可移动装置,包括: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整体采用高效柴油发电机组,为进出料系统、氧制备系统、真空系统、转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提供动力;
可移动平台,所述可移动平台配备改性材料制备动力系统,所述可移动平台整体采用钢材焊接制成,所述可移动平台上表面安装有与改性材料制备系统相匹配的安装座,所述可移动平台的下端安装有若干组驱动轮,通过驱动车辆的牵引实现移动,所述可移动平台的上端嵌设有罐体;
进出料系统,所述进料系统采用进料系统采用自吸式、计量式进料,所述进料系统嵌设在罐体的内部一侧,所述进料系统包括进料管、进料单向阀、计量探头,所述进料管的一端贯穿罐体一侧设置,所述进料单向阀安装在进料管的一端,所述计量探头嵌设在进料管的内部,所述出料系统连接喷洒系统,所述出料系统进料端搭载高频振荡器,所述出料系统出料端出料端搭载单向叶片转动出料结构,所述出料系统嵌设在罐体的另一侧;
氧制备系统,所述氧制备系统通过支架安装在罐体的一侧,所述氧制备系统包括制氧机、增压泵、氧储罐,所述制氧机通过支架与可移动平台连接,所述氧储罐安装在制氧机的一侧,且制氧机、氧储罐之间通过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增压泵安装在输送管道的端处,所述氧储罐的一端安装有排放管,且排放管的一端与罐体内部连通;
真空系统,所述真空系统安装在罐体的内部,所述真空系统包括泵体管道、真空泵、过滤网,所述泵体管道贯穿罐体一侧设置,且泵体管道的另一端与罐体内部连通,所述真空泵安装在泵体管道的一端,所述过滤网嵌设在泵体管道的一端端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42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颗粒机废料清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光催化材料回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