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组分白光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3718.7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0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苗金玲;聂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3/08 | 分类号: | C07F3/08;C09K11/06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赵凤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分 白光 配合 及其 合成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组分白光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属于有机合成及发光材料领域。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水杨醛加入甲醇中,再加入甲醇钠,搅拌溶解,得第一反应溶液;2)将Cd(NO3)2溶于甲醇,得第二反应溶液;3)将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混合,搅拌下加热反应;4)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4‑氨基吡啶,搅拌反应后,后处理得目标产物。本发明的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本发明所合成的单组分白光配合物,不仅发白光,还是一种压致变色材料,可广泛用于白光发光材料、防伪材料以及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小分子、液晶材料、有机金属骨架以及金属纳米簇等的复合材料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及发光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组分白光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白光是一种复合光,作为自然光的白光是由赤橙黄绿蓝靛紫,即七种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白色发光材料是在激发时发射白光的材料,白色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有两种:第一种是三基色,即红光、绿光、蓝光组合;第二种是互补光,合适的两种色光的组合能形成白光。目前白光材料的研制主要是应用这两种机理,将具有不同发光颜色的材料通过掺杂等方式实现,但需要考虑每个发光组分的发光效率、波长、掺杂剂与主体材料的键合方式以及发光中心的种类等,制备复杂。而单组分白色发光材料可以避免复杂的掺杂过程,优势明显,因此受到青睐。
单组分发光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但单组分发光材料需要单一物质实现红、绿、蓝光适当搭配或发光效率相当的互补光发射,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发展。目前单组分发光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通过在高分子中引入不同的发光基团,实现白光发射,小分子材料因发光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强烈,易相互干扰,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已知的单组份白光材料,大多数是贵金属配合物,配体往往需要多步合成得到。
发光变色材料是能够在受到外界条件刺激时,其发光颜色发生改变的材料,广泛应用于传感、信息存储与传输、防伪、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已有许多种发光变色材料,例如,一些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纳米材料、过渡金属配合物等都可具有发光变色性质,其中过渡金属配合物因为光、热稳定性好且具有易受调控的激发态能级、较长的发光寿命以及大的Stokes位移等特点,成为研究发光变色材料及其实际应用的理想对象。
压致发光变色材料是在外界机械力的作用下,如研磨、压力、剪切、拉伸等影响下发光颜色发生显著改变的材料。当经过溶剂熏蒸或加热等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压致发光变色材料的发光颜色能恢复到其初始颜色。压致发光变色在本质上是一种物理现象,变色的机理目前普遍认为是外力作用改变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即分子的堆积方式或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有序的结晶态转变为无序的无定形态。压致发光变色材料在应力传感、信息存储、商标防伪和发光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压致发光变色行为在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小分子、液晶材料、金属配合物、有机金属骨架以及金属纳米簇等材料中均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组分白光配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单组分白光材料种类较少、合成较复杂等技术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或者其他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单组分白光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杨醛加入甲醇中,再加入甲醇钠,搅拌溶解,得第一反应溶液;
2)将Cd(NO3)2溶于甲醇,得第二反应溶液;
3)将第一反应溶液和第二反应溶液混合,搅拌下加热反应;
4)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加入4-氨基吡啶,搅拌反应后,后处理得目标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37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