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防治发热合并咳嗽和炎症的菊叶活性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7938.9 | 申请日: | 2019-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1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魏丹丹;段金廒;宿树兰;郭盛;严辉;钱大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715 | 分类号: | A61K31/715;A61K36/287;A61P11/00;A61P29/00;A61P11/10;A61P1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杨海军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防治 发热 合并 咳嗽 炎症 活性 提取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活性提取物由菊叶多糖和菊叶酚酸类、黄酮类成分复配而成,实验结果表明该活性提取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镇咳、祛痰、抗炎作用,能够用于防治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生痰、炎症反应等。本发明主要以药用菊花采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菊叶为原料,制备其活性提取物,开发其新用途,实现变废为宝,可实现菊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的提质增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工艺路线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较为全面地保留菊叶原料中的多糖类、黄酮类和酚酸类有效成分,可以用于制备防治感冒的中成药或中兽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症。菊在我国的药用和食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现代研究亦证实其安全性。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全国干菊花年产量约1.5万吨,在种植和采收过程中,仅使用花序,大量的叶片产量远高于花序,却通常被当作生产垃圾处理废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据《食疗本草》记载菊叶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研究结果表明,菊根、茎、叶中各类资源性物质及其化学成分分布差异较大,菊的非药用部位各成分总量叶中明显高于根和茎。菊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成分,尤其是黄酮和有机酸类成分量甚至高于菊花。可见,菊叶具有扎实的药用、食用实践,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当今社会资源愈来愈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应加强菊叶的资源化价值发现及其利用,充分发挥其资源价值。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又名伤风、冒风、重伤风等。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痹症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须积极防治。中医理论认为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因此治则上多采用祛风,如临床上常用桑菊饮來治理风热感冒。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其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止咳、祛痰、抗炎活性,能够显著修复酵母注射引起的发热、冰醋酸注射引起的疼痛、吸入氨水引起的咳嗽,以及二甲苯和角叉菜胶引起的炎症反应等,有望防治感冒的发生和发展。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菊叶活性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它由菊叶多糖与菊叶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复配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菊叶多糖与菊叶黄酮类、酚酸类成分的重量比为1:9-9:1。
作为特别优选方案,所述的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菊叶多糖与菊叶黄酮类、酚酸类成分的重量比为4: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具有防治感冒的菊叶活性提取物,它是由下列方法制备得到:
(1)取新鲜菊叶,干燥,粉碎,加入5-20倍量95%乙醇,浸泡,加热煎煮3次,过滤,滤液备用;
(2)取步骤(1)滤渣,加入5-20倍量纯净水,加热煎煮3次,过滤,滤液浓缩至浸膏;
(3)向步骤(2)浸膏中加入80%乙醇,搅拌均匀,过滤,沉淀用水复溶,加入0.1-3%的吸附剂,搅拌均匀,加热0.5-1.0h,过滤,滤液浓缩得菊叶多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79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