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蝉花虫草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6608.8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2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潘亚宏;佘志刚;梅秀丽;李琳;李闯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金蝉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068 | 分类号: | A61K36/068;A61P39/06;A23L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静娜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虫草 提取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蝉花虫草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用超声、加热的方法提取蝉花虫草粉液,并进一步利用复合益生菌对所得的蝉花虫草粉液进行发酵;发酵过程添加了额外的碳源、氮源,能够为益生菌提供更佳的生存环境,通过测定复合菌的生长曲线,监测生长状况,进一步优化了发酵条件,有效提高了所得的蝉花虫草提取液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本发明制备方法能够提高蝉花虫草的利用率,所得的蝉花虫草提取液相对于原有的提取液抗氧化效果更佳,可用于制备抗氧化的保健品、药品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蝉花虫草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蝉花虫草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蝉花虫草,别名虫花、金蝉花、大蝉花,与冬虫夏草和蛹虫草同属于菌物界、真菌门、子囊菌纲、麦角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是蝉在土中的若虫被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的分生孢子寄生致死的带菌尸体,在其头部长菌丝形成的子座,形似花蕾故名蝉花。蝉花虫草性寒味甘,有散风清热、镇惊、透疹、明目退翳的功效,产于浙江、四川、云南、江苏等地,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亦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
早在宋代《证类本草》中就有蝉花虫草治疗小儿惊癫、夜啼心悸的记载。近代许多学者对蝉花虫草的药理活性进行过广泛研究。如陈等率先使用蝉花虫草进行实验,发现其在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功效显著;宋等发现蝉花虫草可显著提高血清溶血素水平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表明其具有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国内外研究还发现蝉花虫草具有调节脂类物质代谢、抗肿瘤、抗疲劳、抗应激等生物活性。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糖、核苷、甘露醇、麦角甾醇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多糖作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改善肾功能等作用,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发酵是中药材传统炮制方法之一。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用发酵的方法制药,如淡豆豉、沉香曲、五倍子、红曲等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这些都是利用微生物具有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来实现的。现代发酵过程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氧化、酯化、甲基化、羟基化、还原化等多种能力,中草药经发酵后,其有效成分能被充分分离、提取,使其更具有生物活性,并含有大量的活性酶,服用后能被机体组织细胞迅速吸收,达到祛病、健体、增强免疫调节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中草药这一天然药物的药效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某些成分分解转化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成为出现新的药理作用或药理作用增强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利用其进行发酵制药,从而降低用药成本、提高功效。
目前为止,已经公开的蝉花虫草的相关技术多是一些简易直接的处理办法,如在原材料中直接提取其主要有效成分、直接作为中药组合物里的某一添加组分等等,少有见到针对蝉花虫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的技术,很难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出蝉花虫草的自身功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蝉花虫草抗氧化活性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蝉花虫草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蝉花虫草粉碎,过60-120目的筛,得到蝉花虫草粉,放入烧杯中;
(2)取料液比(g:mL)为1:5~1:20的水加入(1)的烧杯中,加热至60-100℃,超声提取60分钟,超声频率为30-40kHZ,再以4000rpm/min的条件离心10分钟,慢速滤纸抽滤后得到滤液;
(3)重复步骤(2)3次,将滤液合并,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4)待步骤(3)的滤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1‰~4‰的复合益生菌、5‰~10‰的氮源和1‰~5‰的碳源;
(5)在30~42℃发酵20~40小时,得到发酵液即为所述蝉花虫草提取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金蝉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金蝉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66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