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的编码器信号检测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7412.2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0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邬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阿尔法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18/00 | 分类号: | G01D1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码器 编码器类型 编码器信号 兼容 供电电源 检测电路 稳压管 电路 编码器输出信号 负输出信号 正输出信号 编码器线 差分信号 电路检测 电压尖峰 节省空间 负端 正端 引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的编码器信号检测电路,包括:编码器供电电源正端、编码器正输出信号端、编码器负输出信号端、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差分信号接收IC、第一稳压管、第二稳压管,其优势在于可以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通过此电路检测编码器输出信号,进而送往CPU进行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与成本,同时可以防止编码器线上引入的电压尖峰损坏电路,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的编码器信号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编码器在电机控制场合应用的非常之广,对变频器、伺服的性能与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客户采用的编码器类型非常多,有的采用4.5V~30V供电差分输出编码器,有的采用4.5V~30V供电NPN OC输出编码器,有的采用4.5V~30V供电推挽输出编码器。不但编码器信号输出形式不一样,电源电压也有很宽的范围,因此给变频器或者伺服厂家设计编码器检测电路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不同的编码器类型适配不同的编码器检测电路卡,另一种是通过跳线或者电子开关来进行跳选,以实现同一块编码器检测电路卡对不同类型编码器信号的检测。这两种方法都有明显的缺点,第一种方法既增加了变频器或伺服厂家的开发与生产成本,也不方便客户端应用。第二种方法加大了电路的复杂程度,增加了电路成本,同时,电子开关或跳线的引入也增加了电路的故障点,不利于产品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的编码器信号检测电路,可以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与成本,同时可以防止编码器线上引入的电压尖峰损坏电路,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兼容多种编码器类型的编码器信号检测电路,包括:
编码器供电电源正端;
编码器正输出信号端,所述编码器正输出信号端通过第一上拉电阻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正端相连接;
编码器负输出信号端,所述编码器负输出信号端通过第二上拉电阻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正端相连接;
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通过第一下拉电阻与所述编码器负输出信号相连接;
差分信号接收IC,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正输入端通过第一限流电阻与所述编码器正输出信号端相连接,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负输入端通过第二限流电阻与所述编码器负输出信号端相连接;
第一稳压管,所述第一稳压管连接在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之间,用于将正端输入信号稳定在第一稳压管的稳压电压下;
第二稳压管,所述第二稳压管连接在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之间,用于将负端输入信号稳定在第二稳压管的稳压电压下。
优选的,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正、负输入端之间跨接有第一差模滤波电容。
优选的,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之间接有第一共模滤波电容,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之间接有第二共模滤波电容。
优选的,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供电电源正端根据IC的规格进行选择;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供电电源负端与所述编码器供电电源负端为连接在一起的同一个网络。
优选的,所述差分信号接收IC的输出端信号送往CPU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由CPU得到编码器的速度与位置信息。
优选的,编码器正输出信号端、编码器负输出信号端包括但是不限于编码器输出信号A+/A-,B+/B-,Z+/Z-,U+/U-,V+/V-,W+/W-。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阿尔法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阿尔法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74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