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9516.0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9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卞明;姜斌;魏登惠;项达尚;张婧;殷志航;陆海峰;刘文斌;石路;游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江淮动力有限公司;石川儒勒创新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3/04;F01P3/12;F01P5/10;F01P5/02;F01P5/04;F02B7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陈国军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消声 冷却 结构 | ||
1.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包括消声管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管外壳(1)的表面连通有进气管(2)与出气管(3),所述消声管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消音板(4),所述消声管外壳(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冷却管(5),所述进气管(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环(6),所述隔热环(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环(7),所述连接环(7)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环形水箱(8),所述环形水箱(8)的表面与冷却管(5)的两端连通,所述冷却管(5)的表面设置有微型水泵(9),所述消声管外壳(1)的表面连通有降噪接触管(10),所述降噪接触管(10)的表面与冷却管(5)的表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5)的表面连通有动力盒(11),所述动力盒(11)的内壁通过轴承固定连接有动力转轴(12),所述动力转轴(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输送叶片(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转轴(12)的一端贯穿动力盒(11)的内壁并延伸至动力盒(11)的外部且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水箱(8)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导风管(14),所述导风管(14)的内壁设置有灰尘滤网(15),所述导风管(14)的内壁通过轴承固定连接有主动转轴(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转轴(16)的表面从上至下依次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17)与主动扇叶(21),所述主动齿轮(17)的表面与传动齿轮(13)的表面啮合,所述导风管(14)的表面开设有与主动齿轮(17)相适配的活动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14)的表面连通有排风管(18),所述排风管(18)的内壁设置有单向气阀(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水泵(9)与动力盒(11)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隔热板(22),所述隔热板(22)远离微型水泵(9)与动力盒(11)的表面与进气管(2)的表面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22)与隔热环(6)均为一种气凝胶毡组成,所述降噪接触管(10)为一种JDF型橡胶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的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板(4)为中空结构,其上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且垂直贯穿所述消音板(4)的通风孔(4-1)和垂直设置于所述消音板(4)内部的支撑筒(4-2),所述支撑筒(4-2)由外至内包括外壳体和滤振结构,所述滤振结构由多个减振板(4-221)叠加粘合而成,减振板(4-221)上开有若干通孔,外壳体包括圆形的筒体(4-211)以及粘接在筒体(4-211)两端的盖板(4-212),筒体(4-211)和盖板(4-212)的粘合构成了外壳体,所述通风孔(4-1)内设置有消音结构(4-3),所述消音结构(4-3)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风孔(4-1)内侧壁的,用于缓解气流对通风孔内壁的冲击产生的震动的缓冲层(4-31),所述缓冲层(4-31)上设置有用于减小正面流动的气流通道的同时,还可将正面流动的气流的一部分使之向上流动形成涡流的扰流装置(4-32),所述的扰流装置(4-32)以螺旋形分布在通风孔(4-1)内侧壁表面;所述的扰流装置(4-32)朝向出风处一侧的表面呈弧线形;所述的扰流装置(4-32)朝向进风处一侧呈90°弯曲形成能使气流向上的导流部(4-33);所述的导流部(4-33)的前端设置有自所述导流部(4-33)的前端向上延伸并且向后倾斜的迎风面(4-34);所述的导流部(4-33)与所述的迎风面(4-34)构成中间空洞能是气流产生涡流转弯的涡流腔(4-35),所述的缓冲层(4-31)包括多个用来增加所述缓冲层(4-31)的吸音能力的玻璃纤维层(4-36),所述玻璃纤维层(4-36)之间设置有吸音棉(4-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江淮动力有限公司;石川儒勒创新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江淮动力有限公司;石川儒勒创新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951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元催化器储氧量的计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尾气后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