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藻类抑制剂和控制二沉池池壁上藻类生长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7658.3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0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9/06 | 分类号: | A01N59/06;A01N59/02;A01N25/34;A01P13/00;C02F1/50;C0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藏斌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藻类抑制剂 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 过氧化钙 硫酸氢钠 二沉池 池壁 藻类生长 原材料来源 环境治理 缓慢释放 原料混合 抑制池 粘结剂 质量比 浸没 掺入 控藻 压片 藻类 生长 制作 | ||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藻类抑制剂和控制二沉池池壁上藻类生长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藻类抑制剂由包括过氧化钙、硫酸氢钠和十二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的原料混合压片制得;所述过氧化钙、硫酸氢钠和十二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的质量比为(3~6):(2~5):1。本发明以过氧化钙为核心,通过掺入一定量的硫酸氢钠,在以十二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作为粘结剂的条件下,制成片状药剂。将本发明提供的藻类抑制剂浸没在二沉池池壁上,其可缓慢释放出·OH,从而长期抑制池壁上藻类的生长,进而达到控藻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藻类抑制剂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易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藻类抑制剂和控制二沉池池壁上藻类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夏天,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池壁上长满绿色的丝状藻类,不仅影响感观,甚至影响出水水质,而且会导致出水堰出水不均匀,从而对二沉池的结构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进行藻类控制。物理法主要包括2种方法,一是在刮泥机上增设刷子,随着刮泥机运行,利用刷子不断刷洗池壁,从而将池壁上的藻类去掉,被称为机械清洗;二是采用人工定期刷洗池壁的方法,降低藻类大量生长的可能性。后者的技术思路是,一旦发现藻类大量生长,即通过加入除藻剂如硫酸铜等来杀灭藻类,从而达到控制藻类生长的目的。
然而,上述2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物理法而言,如果采用机械清洗,则必须保证刷子与池壁之间接触紧密,利用刷子的摩擦力将藻类从池壁上清除;但考虑到池壁的光滑度以及平整度,经常会出现部分池壁刷洗的很干净,部分池壁清洗不到,导致藻类疯长,需要人工二次清洗,使得通过机械清洗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采用人工清洗,则费时费力,增加工人工作量,由于工作时间通常在夏天,不仅藻类生长速度过快,需要清洗频率太高,而且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对于化学法而言,则主要是通过投加除菌剂。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藻类的生长规律尚不甚清楚,也无法通过化学指标检测来探明藻类爆发的预兆,这使得,人们仅能通过人为观察,来确定投加除菌剂的时机,或者,根据经验,随着温度升高,每天投加除菌剂,以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这2种投加除菌剂的方式均有缺陷,前者导致经常已经发生了大面积的藻类爆发性生长,才开始投加除菌剂,容易造成出水水质恶化;后者则要显著增加污水处理费用。
针对上述技术的缺陷,若能找到这样一种材料,其具有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并能根据要求控制其释放速率,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再者,该材料廉价。那么,该材料可以作为上述技术的有力补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藻类抑制剂和控制二沉池池壁上藻类生长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藻类抑制剂能够长期有效的抑制藻类生长,且其原材料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藻类抑制剂,由包括过氧化钙、硫酸氢钠和十二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的原料混合压片制得;
所述过氧化钙、硫酸氢钠和十二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的质量比为(3~6):(2~5):1。
优选的,所述过氧化钙、硫酸氢钠和十二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的质量比为5:4: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二沉池池壁上藻类生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需要抑制藻类生长的池壁处放置装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藻类抑制剂的透析袋,并将其置于水下。
优选的,步骤a)具体包括:
沿二沉池出水堰方向,在需要抑制藻类生长的池壁处,每隔1.5~2.5米放置1个装有1片所述藻类抑制剂的透析袋,并将其置于水下0.05~0.2米处;所述藻类抑制剂的质量为20~30g/片。
优选的,所述藻类抑制剂的质量为25±0.1g/片。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透析袋的间隔为2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大学,未经苏州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76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