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集中区道岔智能化管理系统及安全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63182.6 | 申请日: | 2019-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3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钢;刘光辉;孙文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桂林赛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L5/10 | 分类号: | B61L5/10;B61L1/16;E01B7/02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道岔 智能锁装置 应用管理系统 安全控制 非集中区 智能化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 权限设置 监控 机车 记录操作信息 双向数据交换 操作动作 检测操作 接收应用 内置电池 设备安全 无线组网 低功耗 智能锁 扳手 进路 密贴 锁定 供电 认证 检测 身份 部署 非法 保证 维护 建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集中区道岔智能化管理系统及安全控制方法,管理系统包括智能锁装置和应用管理系统,智能锁装置与应用管理系统进行双向数据交换;智能锁装置接收应用管理系统的权限设置及信息,对道岔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及检测操作过程;应用管理系统用于设定权限设置,接收智能锁装置传来的信息。安全控制方法包括对操作人员进行认证和记录操作信息的方法,以及操作动作正误监控、机车压岔时锁定道岔扳手、道岔密贴检测、机车实际进路方向正误监控和智能锁设备安全监控方法。提供了一个无线组网、内置电池供电、低功耗方案,建设和维护成本低,有效避免非法人员破环、保证操作规范性,安全性高,便于在非集中区道岔部署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铁路技术作业进行管理的技术领域,涉及非集中区道岔生产安全领域,尤其是一种非集中区道岔智能化管理系统及安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其设备状态及开放方向对铁路行车安全及作业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道岔控制分为集中控制和非集中控制两种方式,对于集中区的道岔操作及安全监控,使用计算机联锁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和管理,需要铺设轨道电路、安装道岔转辙机;非集中控制方式是在没有铺设轨道电路的区段,采用人工扳动的方式对道岔进行操作。非集中区道岔为数众多,主要分布在行车量较小的线路、中间站、专用线及厂矿内部线路,由于作业量小、位置相对偏远、电气化改造成本过高等特点,依旧保留原有手动立式扳道方式,以机械挂锁和插销固定的方式保障道岔运行状态和开放方向。
道岔操作人员操作流程是:
1)打开手动立式道岔扳道器上起落凹卡槽槽口的机械挂锁和插销;
2)将固定在固定台起落卡槽中的道岔扳手扳从下往上提起,穿过该起落卡槽到卡槽上方,将道岔扳手往另一侧转动到另一个起落卡槽的上方,这时通过道岔扳手将道岔尖轨扳往另一侧,进行变道,然后再将道岔扳手从另一个起落卡槽的上方放下,从上到下穿过该卡槽停放在卡槽内;
3)将上述另一个起落卡槽的插销拴上关闭锁,将道岔扳手锁定在另一个起落卡槽内,操作完成。
非集中区道岔由于没有轨道电路和自动控制设备,需调车人员现场扳动道岔、上报信息,这种原始的操作方式,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岔长时间处于非控制状态,道岔开通方向、道岔锁闭状态、道岔密贴情况等均无法掌控;二是存在社会人员破坏、人为操作失误的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其实质是道岔状态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目前人工道岔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隐患:
A.机械挂锁过于简单,很容易被破环,导致道岔扳手被非法人员操作;
B.由于是人工操作,且多人拥有机械钥匙,无法识别操作人员的身份和权限,以及判断是否操作规范,比如没有扳往规定股道,忘记上插销或忘记关闭锁;
C.无法自动对操作进行记录,出现事故无法分析事故原因及责任认定;
D.无法确保基本轨与尖轨完全密贴,比如人工扳手变道不到位,扳手松动,轨道间有异物;
E.当岔区被车辆占用时,不能再扳动道岔,但是现有机制没法控制;上述隐患,很可能导致脱轨等事故,直接影响人工道岔的安全性;
F.由于人工操作可能扳错方向,导致与钩计划不一致,目前除了人工现场核查外没有其他预防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桂林赛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桂林赛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31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