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微流道热压制备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2877.2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79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晗;梁柱业;陈新;陈云;杨志军;刘强;李申;胡宁波;姚敬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3B23/03 | 分类号: | C03B23/03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巴翠昆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微流道 热压 制备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微流道热压制备系统,包括加压驱动装置、密封罩、以及沿压制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密封罩与所述加压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之间通过沿所述压制方向能够压缩变形的加压弹性装置连接,以在所述加压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密封罩罩设在所述第一模具上后,所述加压驱动装置能够继续驱动以使所述加压弹性装置变形直到推动所述第二模具相对所述第一模具到达压制状态。在该热压制备系统中,通过加压驱动装置,在驱动密封罩完成密封罩设后,能够进一步的驱动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完成压制,以通过一个加压驱动装置能够完成上述分步驱动操作,所以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的热压制备系统成本较高以及成型效果差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玻璃微流道热压制备系统。
背景技术
微流控的早期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采用光刻技术在硅片上制作的气相色谱仪,而后又发展为微流控毛细管电泳仪和微反应器等。微流控被认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微流道的加工需考虑结构、成本、管道尺寸、能否量产等问题。目前技术有:光刻和刻蚀技术、热压法、模塑法、注塑法、LIGA法(集合光刻、电铸和塑铸)、激光烧蚀法、软光刻等。随着微流控技术的日渐成熟,微流道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提出一种可用于重复大规模生产微流道的工艺系统迫在眉睫。
中国专利CN201610466610.X公开了一种玻璃模压成形设备,所述光学玻璃模压成形设备主要组成部件有上模、下模、加热部件等。通过上、下模合模热压制作光学透镜。
就玻璃微流道而言,目前制备的方法有精密切削、激光刻蚀、化学刻蚀、正压热成型法等。对于传统的使用刀具进行切削的方法,加工速度慢,质量不稳定,成本高昂。对于激光刻蚀,其系统复杂。对于化学刻蚀,化学药品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而目前的正压热印法,设备结构复杂,整个驱动系统设置效果不好,实现起来并不方便简易,进而导致成本较高以及成型效果差等问题。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目前的热压制备系统成本较高以及成型效果差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微流道热压制备系统,该玻璃微流道热压制备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的热压制备系统成本较高以及成型效果差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玻璃微流道热压制备系统,包括加压驱动装置、密封罩、以及沿压制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密封罩与所述加压驱动装置的驱动端之间通过沿所述压制方向能够压缩变形的加压弹性装置连接,以在所述加压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密封罩罩设在所述第一模具上后,所述加压驱动装置能够继续驱动以使所述加压弹性装置变形直到推动所述第二模具相对所述第一模具到达压制状态。
在该热压制备系统中,在应用时,将压制物体放置在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之间,此时加压驱动装置开始工作,通过加压弹性装置,驱动至密封罩罩设在第一模具上,以使压制物体以及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加压面均位于密封罩内。随后加压驱动装置继续驱动,此时加压弹性装置发生弹性变形,以不干涉加压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相互靠近以达到压制状态,进而完成加压成型。在该热压制备系统中,通过将密封罩与加压驱动装置通过加压弹性装置连接,以使得通过加压驱动装置,在驱动密封罩完成密封罩设后,能够进一步的驱动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完成压制,以通过一个加压驱动装置能够完成上述分步驱动操作。同时因为设置了加压弹性装置,以使得密封罩罩设时,受到一定的推力,以有效地保证密封罩罩设的紧密性。综上所述,该热压制备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的热压制备系统驱动效果不好、成本较高以及成型效果差等问题。
优选地,所述加压驱动装置包括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模具的驱动杆和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压制方向移动的驱动器,所述密封罩套设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加压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驱动杆且一端与所述密封罩相抵、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杆上固定的肩部相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28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窑炉流液洞结构及玻璃窑炉
- 下一篇:光学玻璃棒料的拉制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