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烧室机匣的电子束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0515.1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3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惠雯;赵华卫;刘智武;刘军团;赵昌;张志霄;王元祥;杨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5/00 | 分类号: | B23K1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红霖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室机匣 电子束焊 焊接 预留 零件加工 主体零件 预加工 残留 零件加工工艺 焊接接头处 材料残留 对接结构 零件焊接 无损检测 焊接端 裂纹源 荧光液 有效地 切削 侧壁 误报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燃烧室机匣的电子束焊方法,该方法针对对接结构零件焊接以及燃烧室机匣零件加工工艺的特点,在对接零件加工时,在其焊接端的侧壁上预加工预留结构,同时在主体零件的焊接端预加工锁底结构,通过预留结构和锁底结构将对接零件和主体零件进行连接后,进行电子束焊,带焊接完成后,切削预留结构和锁底结构,至此完成燃烧室机匣的焊接。该方法解决了无损检测时荧光液残留的残留问题,避免检测误报,并有效地解决了因锁底结构处产生的材料残留,消除了燃烧室机匣零件在焊接接头处产生裂纹的裂纹源,提高了零件质量,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燃烧室机匣的电子束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飞机的燃烧室机匣一般由多个零件焊接而成,因燃烧室机匣是发动机上的重要部件,对零件强度、焊缝强度、零件质量以及质量稳定性要求非常高,而电子束焊接能使焊缝处(焊接接头)的强度达到母材的80%以上,因此,航空发动机零件的焊接以采用电子束焊接为主。
受零件尺寸精度和零件结构的影响,燃烧室机匣一般将准备焊接的主体零件2的大部分部位加工到最终尺寸要求,仅在焊接接头处预留出锁底结构3,参阅图1,而对接零件1的尺寸直接加工到图纸要求,再进行两个零件的焊接。待焊接完成后,加工去除预留出的锁底结构,然后再对焊缝4处做X光、荧光等无损检测,无损检测合格后,燃烧室机匣加工完成。
但对于采用对接结构焊接的两个零件,其焊接接头一般采用单边整体填料5锁底结构型式,参阅图2,,焊接完成后,加工焊缝处零件尺寸,继而进行X光、荧光等无损检测。但在加工去除锁底结构3时,因不能伤及对接零件1的基体,同时受锁底结构3处转接凹R的影响,参阅图4,主体零件2上的锁底结构3不能完全去除,经常会在焊接接头的锁底结构3与对接零件1的相交点处出现小于0.05mm的材料残留6无法去除也不易发现,这些残留材料6与对接零件1之间会有一个非常小的间隙,即荧光液残留区7,在进行焊缝荧光检查时,荧光液残留在该区域,详见图3,产生荧光显现,造成焊缝质量有缺陷的误判,同时该残留材料6也是发动机零件产生裂纹的裂纹源,对发动机质量影响很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室机匣的电子束焊方法,消除了锁底结构的材料残留以及荧光液残留区,解决了无损检测的误报问题,同时提高了燃烧室机匣的质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燃烧室机匣的电子束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对接零件焊接端的外侧壁加工预留结构,预留结构的底面与对接零件焊接面平齐;
S2、在主体零件焊接端的端部加工锁底结构,并且对接零件的预留结构能够匹配装在锁底结构中;
S3、将对接零件的焊接面和主体零件的焊接面对接,并使对接零件的预留结构配装入锁底结构中;
S4、采用电子束焊对主体零件和对接零件的焊接端进行焊接;
S5、取消预留结构和锁底结构,完成燃烧室机匣的焊接。
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的预留结构为设置在对接零件焊接端外侧壁的环状凸台,环状凸台的底面与对接零件的焊接端平齐,预留结构的顶面与对接零件的外侧壁平滑过渡连接。
优选的,所述预留结构的顶面为斜面。
优选的,所述环状凸台的壁厚为0.5~1mm,高度为1~1.5mm。
优选的,所述环状凸台的外侧壁为斜面。
优选的,步骤S2中所述的锁底结构为设置在主体零件焊接端的圆环,圆环的上端面高于主体零件的焊接面,圆环的内径与对接零件上预留结构的外径相匹配,圆环的下端面与主体零件的外侧壁平滑过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0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