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7438.4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0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靳彦欣;刘希明;史树彬;张学超;唐培忠;田玉芹;韦雪;朱妍婷;刘军;唐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张文娟;朱绘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动态 连通性 模型 输入 参数 分析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方法,其包含:确定当前区块内生产井以及注水井的分布方式,基于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计算得到当前区块内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以及对应于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的多层不对称系数;基于区块内生产井的生产情况以及生产数据,确定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对应的超定系数;基于多层不对称系数以及超定系数,选择最优超定系数,以确定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中数据点的个数,其中,数据点包含预设时间间隔内区块内生产井的生产数据。本发明可以在有限数据点的情况下,全面准确地反映地层信息,也可以真实反应当前地层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注水开发是绝大多数油田应用最广泛的开发方式,油田位于开发的中后期时,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由于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流度差异以及注采差异等原因,地层中逐渐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地层渗流场形成定势,低效或无效水循环严重,地层存水率下降,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最重要的输入参数为注水井的注水量与生产井的产液量,这两种参数是反演井间动态连通性的基础数据,是注水量在储层传播产生信号的原始资料,决定了最终的反演结果。
在应用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过程中在预设时间间隔取一个数据点,该数据点包含了生产井在该时间段的所有生产数据。数据点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反演结果的好坏,如果数据点取得过少,在地层中传播的信号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地层信息,影响最终的求解结果,得到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不能反映真实的注采井间的连通关系。但是如果取得数据点过多,一方面对现场生产数据的保存期限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取得数据点过多也就意味着现场生产历史时间长,整个生产期间,注采井间的井间动态连通关系可能会发生改变,此时反演得到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受先前生产数据的影响过大,不能真实反映当先地层中的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因此,选取适量的数据点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当前区块内生产井以及注水井的分布方式,基于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计算得到当前区块内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以及对应于所述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的多层不对称系数;
步骤二、基于区块内生产井的生产情况以及生产数据,确定所述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对应的超定系数;
步骤三、基于所述多层不对称系数以及所述超定系数,选择最优超定系数,以确定所述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输入参数中数据点的个数,其中,所述数据点包含预设时间间隔内区块内生产井的生产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区块内生产井以及注水井的分布方式为多层五注四采模型时,所述步骤一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在单一油藏层内,基于所述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结合所述五注四采模型计算得到单层不对称系数;
在多层油藏层内,基于所述单层不对称系数,结合所述五注四采模型计算得到所述多层不对称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所述单层不对称系数:
其中,A表示所述单层不对称系数,var1(λ)表示中心注水井与邻近四个生产井之间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的方差,var2(λ)表示四个角的注水井分别与邻近两个生产井之间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的方差,var3(λ)表示四个角的注水井分别与较远两个生产井之间的井间动态连通系数的方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所述多层不对称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74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