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三元非水相吸收体系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43165.6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2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吕碧洪;荆国华;周小斌;周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陈丹艳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三元体系 非水相 氨基 二氧化碳捕集 再生能耗 高沸点有机溶剂 损失率 应用 甲基吡咯烷酮 羟乙基乙二胺 丙醇 节能潜力 透明液体 低溶剂 速率和 吸收剂 蒸发焓 均一 位阻 引入 保留 申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三元非水相吸收体系的应用,该吸收体系由2‑氨基‑2‑甲基‑1‑丙醇(AMP)、羟乙基乙二胺(AAEA)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NMP)三者混合而成。本三元体系使用的高沸点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比热容和蒸发焓,能有效降低再生能耗,将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且本三元体系因引入AMP的位阻效应降低了体系的粘度,从而使体系吸收CO2前后保持均一透明液体状,且因多级胺含有多个氨基,体系具有超高的CO2吸收负荷与吸收速率。总而言之,本申请的三元体系不仅保留了非水相吸收剂低再生能耗的优势,同时还具有高CO2吸收速率和吸收负荷以及低溶剂损失率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氧化碳减排去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三元非水相吸收体系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人为二氧化碳(CO2)排放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升高,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关键在于CO2的控制和减排。基于有机胺的化学吸收法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CO2捕集方法,但传统有机胺吸收法再生能耗高,以质量分数30%的一乙醇胺溶液(30wt%MEA)为例,其热解吸能耗高达3.7GJ/ton CO2。过高的再生能耗将大幅增加碳捕集成本,这也是有机胺吸收法目前发展的瓶颈。同水相比,有机溶剂具有较低的比热容和蒸发焓,在显热和潜热方面有较大的节能优势。因此,为了降低CO2捕集的再生能耗,研究者们试图用有机试剂代替水作为溶剂以构建非水相有机胺体系用于CO2捕集。
目前已有的非水相体系的研究,一方面采用低沸点的醇因蒸汽压高,易挥发损失,使用过程中需安装回收装置,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同时增加了设备成本,不利于工业化应用;另一方面,已有的有机胺/醇非水相体系中的胺大多为单级胺(含1个氨基),较低的CO2吸收负荷限制了吸收剂的CO2循环吸收容量,不利于最大幅度降低再生能耗。因此,如何保留非水相吸收剂低再生能耗的优势,同时提高其CO2吸收负荷并克服溶剂易挥发损失的问题,是该类吸收剂推广和应用的关键所在。
由上述可知,非水相吸收剂用于CO2捕集有利于降低吸收剂再生时的显热和潜热,在节省再生能耗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但已有的体系存在基于单级胺和醇构建,这些体系存在溶剂易挥发且CO2负荷较低的缺陷,不利于最大幅度降低再生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三元非水相吸收体系及其应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单级胺/醇体系吸收后高粘度的问题,还解决了吸收过程中低效、高耗能的问题。
本发明以高沸点、低蒸气压的有机试剂作为溶剂,并借助多级胺调控,构建基于多级胺的新型低能耗非水相吸收体系,以突破现有单级胺/醇体系所面临的困境。本发明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可为高效低能耗的CO2捕集技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且通过本发明也可为非水相吸收剂的工业化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数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的三元非水相吸收体系,为由2-氨基-2-甲基-1-丙醇(AMP)、羟乙基乙二胺(AAEA)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NMP)组成的三元体系,用于吸收纯CO2或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为5~20%的CO2;所述三元体系中,2-氨基-2-甲基-1-丙醇与羟乙基乙二胺的摩尔比(mol/kg)为4~6:1,余量为n-甲基吡咯烷酮,且2-氨基-2-甲基-1-丙醇的浓度为1~3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31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