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铣复合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34701.6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3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波;郭文平;严玉;孟德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真懿精密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王方超 |
地址: | 21515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壁零件 长线 径比 车铣复合加工 热应力 半成品 车刀 产品加工 车削加工 零件变形 零件摩擦 铣削加工 传统的 粗车 坯料 受力 铣刀 线径 刀具 变形 | ||
本发明公开了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铣复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S1:用车刀对旋转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的坯料进行粗车获得长线径比薄壁零件半成品;步骤SS2:用铣刀对所述步骤SS1获得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半成品进行铣削加工获得长线径比薄壁零件成品。本发明彻底解决了传统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削加工时因余量过大而致使产品和刀具间受力增大,产生的热应力增大,从而导致产品加工变形,即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因线径比过长及车刀与零件摩擦产生热应力致使零件变形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铣复合加工方法,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2和图3所示,传统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主要经过粗车加工和精车加工两道工序,其中,零件粗车后双边预留余量0.3~1mm,给下一道精车工序,在精车加工时,因余量过大而致使产品和刀具间受力增大,产生的热应力增大,从而导致产品加工变形;即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因线径比过长及车刀与零件摩擦产生热应力致使零件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铣复合加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铣复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S1:用车刀对旋转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的坯料进行粗车获得长线径比薄壁零件半成品;
步骤SS2:用铣刀对所述步骤SS1获得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半成品进行铣削加工获得长线径比薄壁零件成品。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S1中的所述长线径比薄壁零件半成品的双边余量为:0.25mm~0.6mm。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S1中的所述车刀为静止状态,所述步骤SS1中的所述长线径比薄壁零件的坯料为旋转状态。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S2中的所述铣刀为旋转状态,所述步骤SS2中的所述长线径比薄壁零件半成品为旋转状态。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S2中的铣刀的转速S1为:8000~20000r/min。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S2中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的转速S2为:150~800r/min。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步骤SS2中的铣刀的进给速度F为:10~80mm/min。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针对传统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削加工时因余量过大而致使产品和刀具间受力增大,产生的热应力增大,从而导致产品加工变形,即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因线径比过长及车刀与零件摩擦产生热应力致使零件变形的技术缺陷,通过在车刀和铣刀的刀具选择,切削参数搭配合理,切削余量设计,工艺编排上改善优化为解决长线径比的薄壁产品加工过程变形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彻底解决了传统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车削加工时因余量过大而致使产品和刀具间受力增大,产生的热应力增大,从而导致产品加工变形,即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因线径比过长及车刀与零件摩擦产生热应力致使零件变形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长线径比薄壁零件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粗车加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传统的精车加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粗车加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车铣复合加工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1-长线径比薄壁零件,2-车刀,3-铣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真懿精密器械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真懿精密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47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