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8728.6 | 申请日: | 201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46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庞立;何永攀;徐良永;吴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49 | 分类号: | H01M50/249;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5;H01M10/637;H01M10/6551;H01M10/6556;H01M10/6563;H01M10/6568;H01M10/6571;H01M10/66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余热 回收 双模 冷却 动力电池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水冷板、水管、空调管、压缩机、电池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冷凝器、风扇、电子四通水阀、电子三通比例阀、散热器、电机三合一、小三合一、电机水泵、电池水泵以及三通水阀。本发明水冷板主体整体焊接为大面焊接,有效增加水冷板自身及与电池模组的换热效率,能够保证与电池模组接粗面温差小于1.5℃,保证了电池循环寿命、避免了整车热失控,降低整车制冷功耗延长续航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属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冷保护及热失控安全领域。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作的最佳温度在25℃-40℃之间,温度过高会引起电池包高温热失控,存在烧车风险。温度过低会导致电池无法放电,车辆无法行驶,同时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会直接影响动力电池寿命。目前针对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已经逐渐被各大车企采用,基本能够满足整车行驶工况,但是依然存在冬季、夏季续航里程短、电池漏液短路、充电热失控车辆燃爆,电池循环寿命短问题,新能源汽车的传统短板和痛点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发明专利涉及的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带电机余热回收双模冷却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水冷板、水管、空调管、压缩机、电池热交换器、电子膨胀阀、冷凝器、风扇、电子四通水阀、电子三通比例阀、散热器、电机三合一、小三合一、电机水泵、电池水泵以及三通水阀;
所述电池水冷板包括上盖板、下盖板、进出口全铝接头、镶块以及翅片,进出口全铝接头通过钎焊工艺焊接在一起,电池水冷板的下盖板粘贴高弹性阻燃泡棉,高弹性阻燃泡棉贴在电池箱体底部,电池水冷板的上盖板粘贴导热硅胶,电池模组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池箱体内部安装凸台上;
所述电池热交换器的3号接口通过空调管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通过空调管与冷凝器连接,冷凝器通过空调管与电子膨胀阀连接,电子膨胀阀通过空调管与电池热交换器的1号接口连接;风扇与冷凝器通过卡接结构连接,空调管系统内部运行冷媒;
所述电池水冷板出口通过水管与电池热交换器的4号接口连接,电池热交换器的2号接口通过水管与PTC加热器连接,PTC加热器通过水管与电子四通水阀的3号接口连接,电子四通水阀的2号接口通过水管与电池水泵连接,电池水泵通过水管与电池水冷板进口连接,水管系统内部运行冷却液;
所述电子四通水阀的4号接口通过水管与小三合一连接,小三合一通过水管与电机三合一连接,电机三合一通过水管与电子三通比例阀的P号接口连接,电子三通比例阀的B号接口通过水管与三通水阀的1号接口连接,电子三通比例阀的A号接口通过水管与散热器连接,散热器通过水管与三通水阀的2号接口连接,三通水阀的3号接口通过水管与电机水泵连接,电机水泵通过水管与电子四通水阀的1号接口连接,水管系统内部运行冷却液。
进一步地,空调管系统内部运行冷媒介质为R134A,水管系统内部运行冷却液为50%乙二醇+50%水溶液。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三通比例阀、电子四通水阀、电子膨胀阀通过LIN通讯控制,压缩机通过CAN通讯控制,风扇通过PWM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水冷板的上盖板、下盖板、翅片使用复合板材料,复合板材料为7072/4343/3003。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三合一为电机、减速器与电机控制器三者集成。
进一步地,所述小三合一为6.6KW交流慢充机、2.5KWDCDC、高压配电箱三者集成。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与冷凝器沿着风扇轴线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87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