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变抗振减振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90999.5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何水龙;汤涛;许恩永;王伟;伍建伟;唐荣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8 | 分类号: | F16F15/0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刘梅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级齿轮 减振器 支撑柱 主动驱动 支撑杆 支撑座 齿轮 抗振 传统减振器 驱动齿轮组 驱动齿轮 承重 固定座 振动激励信号 多层结构 共振效应 减振单元 驱动电机 阻尼参数 最优参数 外接杆 外接 下端 匹配 体内 便利 贯穿 配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变抗振减振器,包括下承重固定座,下承重固定座的中部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贯穿支撑座的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上设有多层结构相同的驱动齿轮组,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的下端连接驱动电机,每个驱动齿轮组外接杆外接有减振单元,腔体内设有左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和右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其中左次级驱动齿轮和右次级驱动齿轮分别设置在左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和右次级齿轮组支撑柱上。这种多变抗振减振器,可以针对不同的振动激励信号,克服和排除了传统减振器内存在的零件共振效应影响,减少传统减振器难以匹配最优参数的缺陷,为精确设计减振器阻尼参数配置带来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减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变抗振减振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减振器在汽车、航空、船舶等领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中应用愈加广泛,对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橡胶具备较好的耐磨性,且阻尼值较高,因此成为了减振器缓解振动的主要零件,但橡胶零件在配置过程中,对于空间约束度不足的橡胶零件,当其自身的固有频率在振动激励的刺激下与振动激励频率发生频率耦合时,很容易产生零件共振而产生摆动的问题,造成减振器的振动衰减能力大幅下降,因而对于减振器的减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设计要求。按照振动传递和产生机理,结构的固有频率常常由结构的刚度和质量来确定,其表达式为:
其中,K表示结构的刚度,M表示材料的质量,对于确定材料的橡胶零件,其刚度的大小往往是确定的,而零件的空间排列和体积大小设计往往决定着减振器内橡胶零件的阻尼值大小以及质量的值,因此,基于对设计成本的考虑,在不更换常见橡胶材料的前提下,为使得减振器内的橡胶零件的固有频率能够与振动激励频率之间尽可能产生偏离,可以质量作为改善减振器内的共振效应的主要设计变量进行减振设计。
目前,对于国内的多数的减振器设计产品而言,大多数的传统减振器设计大多依赖于仿真设计和设计者对先进模型的设计经验,缺乏对实体模型自我调教匹配的设计研究,由仿真模型参考设计的实体模型常由于设计误差的原因而造成后期的维护再设计成本较高,此外,国内大多数的减振器设计很少考虑到内在的减振内含部件在减振的跃动过程中自激引发的共振效应,从而对减振器的阻尼橡胶的设计参数(包括质量,尺寸设计值等)都会带来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变抗振减振器,可以针对不同的振动激励信号,克服和排除了传统减振器内存在的零件共振效应影响,减少传统减振器难以匹配最优参数的缺陷,为精确设计减振器阻尼参数配置带来便利。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变抗振减振器,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包括下承重固定座,下承重固定座的中部设有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贯穿支撑座的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上设有多层结构相同的驱动齿轮组,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上承载板,主动驱动齿轮支撑杆的下端连接驱动电机,每层的驱动齿轮组包括主驱动齿轮和与主驱动齿轮相啮合的左右对称设置的左次级驱动齿轮、右次级驱动齿轮,主驱动齿轮、左次级驱动齿轮和右次级驱动齿轮设置在封闭的腔体内,腔体的内壁上设有凹槽轮齿,左次级驱动齿轮、右次级驱动齿轮与腔体的内壁上凹槽轮齿啮合,腔体的外壁设有对称设置的一组驱动齿轮组外接杆,每个驱动齿轮组外接杆外接有减振单元,减振单元也是分层设置,层数与驱动齿轮组层数相同,每相邻的两层减振单元之间设有与他们紧密连接的减振单元限位橡胶垫,最顶层的减振单元和上端连接上承载板之间设有紧密连接的摩擦片,最底层的减振单元与下承重固定座之间也设有紧密连接的减振单元限位橡胶垫,腔体内设有左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和右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左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和右次级齿轮组支撑柱的两端均呈弧顶朝外的弧形状,弧顶与腔体的上部或底部点接触,使得腔体的运动与腔体内部件运动互不干涉,其中左次级驱动齿轮和右次级驱动齿轮分别设置在左次级齿轮组支撑柱和右次级齿轮组支撑柱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0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吊式隔振器
- 下一篇:一种皮带接头对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