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82962.8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0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段体岗;马力;张海兵;辛永磊;邢少华;孙明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海水溶解 氧电池 螺旋碳纤维 高通量 复合正极材料 制备 贵金属纳米颗粒 氧还原催化活性 复合纳米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刻蚀 高温热处理 柔性碳纤维 长期稳定 超声处理 分层结构 改性处理 结构表面 能量输出 燃料电池 贵金属 电沉积 碳纤维 裁剪 沉积 剥离 扫描 加工 应用 研究 | ||
1.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该方法首先将碳纤维裁剪加工,制成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
随后对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进行高温热处理及超声处理,确保碳纤维丝均匀分散;
再采用高通量电化学刻蚀剥离方法对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进行改性处理,获得表面粗糙的分层结构;
最后采用高通量扫描电沉积方法,在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表面沉积贵金属,得到高活性、均匀分布的三维柔性碳纤维-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正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包括如下:
1)将碳纤维裁剪成一定长度,保证每一条重量基本相同;
2)将步骤1)中得到的碳纤维短丝,均匀插入到两条紧密的钛合金丝中间,使用绞丝机匀速旋转拧丝,得到均匀螺旋圆柱状的三维柔性碳纤维结构;
3)随后将步骤2)中得到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置于400~600 ℃高温下烧结热处理,去除表面有机杂质;
4)将步骤3)中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采用有机试剂超声清洗,去除表面浮灰,并使碳纤维丝均匀展开,防止团聚;
5)在三电极体系下,以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做参比电极,高纯铂电极做辅助电极,步骤4)中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做工作电极,在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溶液中,进行阳极电解处理;
6)取出步骤5)得到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依次用蒸馏水、无水酒精和丙酮进行超声清洗20~60 min,去除碳纤维表面酸和氧化物,得到显微剥离状纤维丝;
7)将步骤6)中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进行干燥处理,备用;
8)在三电极体系下,以饱和银/氯化银电极做参比电极,铂电极做辅助电极,步骤7)中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做工作电极,在氯铂酸溶液中,进行贵金属铂循环伏安电沉积改性处理;
9)将步骤11)中得到的三维螺旋碳纤维结构进行清洗和干燥处理,最终得到三维柔性复合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碳纤维规格为12~24k,裁剪长度在3~10c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三维柔性碳纤维结构的直径在3~10 cm之间,长度在5~30 c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高温热处理在400~600 ℃之间,高温热处理时间在1~3h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溶液的体积配比范围在为0.3~1:1。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电解电势为2~5 V之间,恒电势电解时间为5~30min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的电解液成分为氯铂酸溶液,浓度范围为0.5~5mM。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的氯铂酸溶液pH值范围在3~6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海水溶解氧电池用三维柔性复合正极材料的高通量快捷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的循环伏安电沉积电势范围0~-1 V,扫描速度5~50 mV/s,循环次数20~50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296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膜电极组件制造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氨分解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