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舒适就座的技术性针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72806.3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9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P·W·亚力山大;N·D·曼卡姆;W·M·金姆;N·L·约翰逊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2 | 分类号: | B60N2/62;B60N2/5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冯剑明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舒适 就座 技术性 针织 结构 | ||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限定外表面的第一针织织物层和限定内表面的第二针织织物层。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相对。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将第一针织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织物层互连件的针织间隔织物。所述针织间隔织物使第一针织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织物层远离彼此弹性地偏置。所述针织间隔织物构造成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弯曲。所述第一针织织物层比所述第二针织织物层更有弹性,以便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适合就座的乘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舒适就座的技术性针织结构。
背景技术
一种座椅组件(例如,用于车辆的座椅组件)包括大致直立的座椅靠背和大致水平的下部座椅底座。座椅靠背和座椅底座中的每一个通常都包括框架、悬架、垫子和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用于覆盖垫子、悬架和框架,并提供与座椅组件的乘员接触的外表面。框架提供支撑结构,以将座椅靠背和下部座椅底座相互连接和/或连接到车辆上。垫子通常由可膨胀泡沫材料制成,并根据座椅靠背和下部座椅底座的形状的要求模制成预定形状。装饰材料、垫子和悬架的构造共同决定了坐在座椅组件中的乘员的接触面积,以及就座的乘员所经受的接触压力的压力分布。就座的乘员的舒适性受到乘员与下部座椅底座和座椅靠背表面接触的面积和模式的影响,并且受到就座的乘员所经受的最大接触压力和接触压力的压力分布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舒适就座的技术性针织结构的车辆座椅。对于这种新型座椅,本文公开的针织结构名义上将替代标准垫子和悬架。除了用作座椅的装饰之外,目前公开的3D针织结构也可以悬挂在框架上,并用作垫子、悬架和装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车辆座椅包括限定外表面的第一针织织物层和限定内表面的第二针织织物层。内表面与外表面相对。车辆座椅还包括互连件(例如,针织间隔织物),该互连件将第一针织织物层联接到第二针织织物层。针织间隔织物使第一针织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织物层远离彼此弹性地偏置。针织间隔织物构造成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弯曲。第一针织织物层比第二针织织物层更有弹性,以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适应就座的乘员。第二针织织物层中的张力高于第一针织织物层中的张力。互连件可以包括针织间隔织物,并且针织间隔织物可以包括将第一针织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织物层互连的多根绒头纱线。多根绒头纱线可以使第一针织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织物层远离彼此弹性地偏置。第一针织织物层可以比第二针织织物层更柔性,以使得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或框架上施加乘员负载时,第一针织织物层适应就座的乘员。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针织间隔织物包括沿着水平方向彼此隔开的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比针织间隔织物的其余部分更硬,以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限制负载传递,并且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被定位成接收就座的乘员的坐骨对。第一针织织物层可以包括沿着水平方向彼此隔开的第一层区域和第二层区域,第一层区域和第二层区域比第一针织织物层的其余部分较硬,以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限制负载传递。第一层区域和第二层区域被定位成接收就座的乘员的坐骨对。第一针织织物层的第一层区域与互连件的第一支撑区域沿着第一垂直轴对准,使得第一垂直轴与第一层区域和第一支撑区域相交。第二针织织物层的第二层区域与互连件的第二支撑区域沿着第二垂直轴对准,使得第二垂直轴与第二层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相交,第一垂直轴平行于第二垂直轴,并且第一垂直轴沿着水平方向与第二垂直轴间隔开。第一针织织物层的第一层区域与互连件的第一支撑区域沿着垂直方向对准,垂直方向垂直于水平方向,第一层区域和第二层区域沿着纵向方向彼此对准,以便接收就座的乘员的坐骨对,纵向方向垂直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中的每一个都从第一针织织物层延伸到第二针织织物层,以当就座的乘员在车辆座椅上施加乘员负载时,限制负载通过第一支撑区域和第二支撑区域在第一针织织物层和第二针织织物层中的传递,以支撑就座的乘员的这对坐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28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