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同时快速荧光检测试剂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70326.3 | 申请日: | 2019-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1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宋尚红;陈冠华;郭欣;高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94 | 分类号: | G01N33/94;G01N33/58;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链霉素 新霉素 残留 同时 快速 荧光 检测 试剂 应用 | ||
本发明为一种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同时快速荧光检测试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将具有相同材料内核及不同发射波长的两种量子点分别与对链霉素和新霉素具有高特异性识别能力的适配体进行偶联,通过将该两种偶联物分别与氧化石墨烯构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系统,可制备出对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进行同时快速荧光检测的试剂。采用本发明检测试剂,可以不依赖于分离分析技术即实现对牛奶样品中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的快速、准确和灵敏检测,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和兽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适配体高特异性和量子点优异荧光特性于一体,可选择性标记链霉素和新霉素的荧光检测试剂,并将其应用于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的同时快速荧光检测。
背景技术
链霉素和新霉素是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中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被人类长期食用后会导致耳毒性、肾脏毒性、过敏反应等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对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进行准确测定是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口,准确既包括定量准确,也包括定性准确。为了在一次检测中明确获悉食品中残留抗生素的具体名称,建立多种抗生素残留检测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而在多残留检测中,同类抗生素(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多残留检测又是难度最大的。
目前能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残留进行灵敏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分离分析原理的方法,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这类方法使用的仪器昂贵,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对被测样品进行复杂耗时的净化前处理,难以实现现场的快速检测,限制了快速有效的市场监管。荧光检测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十分适合于包括链霉素和新霉素在内的抗生素残留检测,但是对于本身不具备荧光特性的链霉素和新霉素而言,使用该方法必须对其进行荧光标记。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不具备对被标记物的特异识别能力,必须和分离分析技术结合,才能达成多残留检测的目的。近些年出现的新型纳米荧光材料量子点具有许多传统有机荧光染料不具有的优越荧光特性,在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样不具备对被标记物的特异识别能力,通常和免疫法结合实现对被标记物的识别。免疫法虽可实现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测,但多为单一残留检测,不能实现高选择性的多残留检测,且抗体本身为蛋白质,其获取需经动物实验或细胞培养,成本高,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使其稳定性产生很大的波动,且不易保存,难以普及和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分离分析技术即可实现对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进行同时快速荧光检测试剂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的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
1、一种链霉素和新霉素多残留同时快速荧光检测试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制备:
(1)对链霉素和新霉素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的适配体被分别用作链霉素和新霉素的信息识别试剂,其中链霉素适配体(SAPT)的核酸序列为5'-NH2-(CH2)6-TAG GGA ATTCGT CGA CGG ATC CGC TCT GGG AGG TGC GGC TCT TTA CTC CTC CAA CGA CCC GGC TGCAGG TCG ACG CAT GCG CCG-3',新霉素适配体(NAPT)的核酸序列为5'-NH2-(CH2)6-TAG GGAATT CGT CGA CGG ATC CGC GTG TAG TAG CCT GAC CAA GGC GCC CAC CTC GAT TTA GTCTGC AGG TCG ACG CAT GCG CCG-3';两种可在相同激发波长下发射不同波长荧光的量子点QD1和QD2被分别用作新霉素和链霉素的信息传导试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03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