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64585.5 | 申请日: | 2019-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8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伟;王海峰;赵平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1/02 | 分类号: | C22B1/02;C22B1/06;C22B7/00;C22B47/00;C22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张梅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焙烧 硫酸锰溶液 阳极渣 制备 电解锰阳极液 低温还原 硫酸溶液 液固重量比 工艺设备 搅拌反应 搅拌混匀 锰回收率 液固分离 运行成本 回收 焙烧炉 硫酸铅 水调节 按下 浸出 破碎 送入 运送 投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制备;a、对阳极渣进行破碎,得A品;b、向A品中加入电解锰阳极液,搅拌均匀,得B品;c、向B品中加入硫酸溶液,得C品;d、向C品中加入碳源,搅拌混匀,得D品;e、将D品送入焙烧炉中,进行焙烧反应,得E品;f、将E品运送到浸出罐中,加入硫酸溶液后,采用电解锰阳极液或水调节液固重量比后,搅拌反应,得f品;g、将f品进行液固分离,分离后的液体即得硫酸锰溶液,分离后的固体即得初品硫酸铅。本发明具有工艺设备简单,处理成本低,投资运行成本较低,锰回收率高,变危废为有价原材料和副产品的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硫酸锰溶的方法,特别是一种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解金属锰生产过程中,阴极上产出主产品金属锰;阳极除发生析氧反应外,电解液中Mn2+在阳极放电,生成MnO2后富集在阳极板上,阳极板(Pb-Ag-Sn-Sb四元合金)也发生阳极溶解和氧化反应使得阳极产出黑褐色的阳极渣。阳极渣成分复杂,主要成分为MnO2,Mn含量约44-48%,除此之外含Fe、Pb、Sn、Se、Cu、Ag、Ca、Mg、S等杂质元素,其中Pb含量约4.2-5.0%。
电解锰阳极渣由于重金属及其他杂质元素含量较高,电化学活性较低,不适于作为电池原料使用。除少量用于锰矿浸取液除铁外,绝大部分以1000-1200元/吨的价格廉价销售,作为火法冶炼锰铁合金的原料使用。但因其中杂质铅含量较高,火法冶炼过程中铅随烟气排出,进入大气,严重污染环境,曾造成湖南、广西、陕西等多地冶炼工人及周边居民血铅中毒,近年来已被禁止使用。按《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997方法对电解锰阳极渣进行浸出毒性鉴别,其属于危险废物,电解锰阳极泥有效的利用或处置过程必须得到妥善监管,自2015年起贵州、湖南、广西、重庆等各省市环保部门已陆续将其列入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每吨电解锰约产生阳极渣80-120Kg,全国每年产生量约15-18 万吨,大量废渣作为危险废物堆存在企业,不仅造成场地及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严重的污染隐患和法律风险。近年来,对于电解锰阳极渣的利用研究是电解锰行业的热点,但由于渣中杂质元素及存在形态复杂,难以去除,目前尚无妥善的处理和资源回收方案。本发明提出一种阳极渣综合利用的方法,促进其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本发明具有工艺设备简单,处理成本低,投资运行成本较低,锰回收率高,变危废为有价原材料和副产品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制备;
a、对阳极渣进行破碎,得A品;
b、向A品中加入电解锰阳极液,搅拌均匀,得B品;
c、向B品中加入硫酸溶液,得C品;
d、向C品中加入碳源,搅拌混匀,得D品;
e、将D品送入焙烧炉中,进行焙烧反应,得E品;
f、将E品运送到浸出罐中,加入硫酸溶液后,采用电解锰阳极液或水调节液固重量比后,搅拌反应,得f品;
g、将f品进行液固分离,分离后的液体即得硫酸锰溶液,分离后的固体即得初品硫酸铅。
前述的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中,所述步骤a中,对阳极渣进行破碎至80-200目;所述阳极渣为电解锰阳极渣或电解锌阳极渣。
前述的阳极渣低温还原焙烧-制备硫酸锰溶液回收铅的方法中,所述步骤b中,B品的液固重量比为0.6-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45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