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的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58601.X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06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余大洋;包永忠;陈振华;邵春明;王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93/00 | 分类号: | C08F293/00;C08F234/02;C08F214/26;C08F226/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郑海峰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全氟 甲基 二氧 戊烯 共聚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的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将配比含量的引发剂、链转移剂与溶剂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配比量的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和四氟乙烯单体,经碘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活性聚(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co‑四氟乙烯),再加入可与卟啉钴络合的乙烯基单体聚合,得到嵌段共聚物。采用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和嵌段共聚物组成调控方便。由该嵌段共聚物可制备有机溶剂不宜溶胀、络合卟啉钴的聚合物分离膜,用于有机气体与氧气的特异选择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的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PDD)和四氟乙烯(TFE)无规共聚得到的聚(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co-四氟乙烯)(P(PDD-co-TFE))是一种高性能的氟聚合物,它除了具有与其它氟聚合物相似的耐热性、耐化学腐蚀等优点外,还具有透光率高、折射率低、介电常数低、玻璃化温度和自由体积分数高、气体渗透性高等特点,在光导纤维包覆层、光电子仪器涂层与分离膜方面有良好的应用。
聚(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co-四氟乙烯)目前主要由美国DuPont公司生产,商品名为Telfon AF,并根据共聚物的PDD含量和分子量分成不同牌号,最常用的品种为AF1600和AF2400。美国专利“US3978030含氟二噁英聚合物”中首次公开了PDD等全氟二噁英类单体与TFE共聚制备全氟烯醚共聚物的方法。美国专利“US4754009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无定型共聚物的合成”中以TFE、PDD为单体,过氧化二碳酸酯4,4-双(叔丁基环己基)为引发剂,三氟三氯乙烷为溶剂,采用不同合成条件制备了介电常数低、耐化学性强、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高的P(PDD-co-TFE)共聚物。中国专利“CN 104448097 A一种全氟间二氧杂环戊烯改性的含氟聚合物”中利用0.1~10%质量配比的全氟二甲基间二氧杂环戊烯(PDD)与偏氟乙烯共聚,在聚合物主链上引入一定量的刚性基团与极性基团,可提高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聚合均采用普通自由基聚合,得到的是含PDD的无规共聚物。
在有机气体与惰性气体的分离领域中,常规碳氢聚合物因对有机气体具有明显的溶胀吸附作用,严重降低了分离效果。采用全氟或含氟少氢聚合物膜则可以克服此不足。由于P(PDD-co-TFE)具有高的自由体积分数和气体渗透率,用P(PDD-co-TFE)制备有机/无机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美国专利“US5051114全氟二氧杂环戊烯膜”中提到P(PDD-co-TFE)具有极高的自由体积分数,制备的膜对常规气体具有很高的渗透性,达到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20~400倍,但是P(PDD-co-TFE)膜的分离选择性偏低,限制了气体的分离效率。
为了提高聚合物膜的分离选择性和分离效率,可以在聚合物中引入可促进组分气体选择吸附的物质。在文献(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1994,98(19):5084-5088)中,研究人员尝试采用不同结构的卟啉钴与聚甲基丙烯酸酯复合,制备高效的氧气分离膜,但因有机气体在膜中的溶胀作用,严重影响了其选择分离效果,降低了使用性,并且制备的分离膜表面官能团结构单一,对气流的分离诱导效应较差。文献(Polymer,2008,49(26):5659-5664)中,研究人员采用卟啉钴与N-苄基咪唑形成络合物,再与全氟磺酸树脂物理共混,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聚合物燃料电池中的阴极供氧效率,但因其仅仅采用物理结合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膜材料的有效促氧输送效率,并且对有效载体的分布及分散状态无法进行有效的调控,严重限制了载体的有效活性与促进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86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